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近20余年来,江苏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得以升级转换,经济发展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与此同时,城市发展缓慢、城市化推进不足也十分突出。如果说江苏“工业化”供给还算比较充分,那么相对而言“城市化”供给则显得紧而稀缺,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进入千年转换和世纪之交,规划未来一段时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解除“城市化”瓶颈制约,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全社会的综合城市化水平低下,与全省工业化程度很不协调,大大延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严重削弱了城市在促进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和拉动当前社会需求增长中的功能与作用;②省内区域经济布局,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经济地带城市发展极不平衡,苏南城市相对密集,苏中、苏北城市偏少,尤其是缺少大城市的带动,相当程度地影响了苏中、苏北的经济社会发展;③苏南地区城镇布局虽然稠密,但受到上海大都市的牵制亦很显著,90年代浦东开放以来,上海投资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为苏南乃至国内其他地区所不能企及;④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八五”以来的加强建设,现有的城市产业得到了多样化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渐呈上升之势,但是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还仅仅是初有缓解,目前生产与生活的城市环境与条件并不宽松,市民的生活质量不高;⑤城市建设存在某种程度的失序,或是缺少长期考虑的规划,或是有了好的规划但难以如愿执行、实施,短期行为突出,行政力量指挥城建与规划的现象相当普遍,长期积累下来其结果就是千城一面,出不了“城市精品”。因此,江苏的城市化发展“瓶颈”,远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人口比例偏低的问题。
如何加速推进江苏城市化进程?这就不能不去寻找制约城市化发展的根源。当前,对此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但依笔者之见,根本原因还在于市场化推进不足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市场化推进不足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仅约50%,也就是说在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迈进方面我们还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市场体系发育仍然是不健全的。首先是商品市场方面各地区之间、各城市之间相互关卡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经常发生,行政保护,假冒伪劣的东西不少;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土地地产等要素市场还只是初步发育,对要素市场的体制制度性的限制依然广而深,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户口制度问题,例如房地产就有不少是政府部门投资办的,价格拉得很高,运作极不规范,等等。这些因素必然限制城市功能与作用的发挥、阻碍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不高限制城市化进程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苏中、苏北城市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苏中、苏北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推进不足。说江苏经济发展已进入中期工业化阶段,那是从全省总体而言的,事实上苏中、苏北的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有不少市县工业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不少市县依然带有浓厚的农业市县的特征。即便是在苏南,一些市县工业经济发展也存在“小、散、乱”、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产品过度竞争,结构雷同,规模效益不显,市场占有率不高。近些年来,不少职工游离出乡镇工业企业、“解甲归田”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没有工业化水平和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的。必须把城市化加快发展奠定在工业化水平提升的物质基础之上。
因此,当前江苏重视和确立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这是世纪之交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思路的一种深化和创新。而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基本战略或路径就是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包括城市经济的市场化和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在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方面,21世纪初,江苏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人事(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管理体制改革力度,重点培植要素市场,同时规范商品市场。在城市经济中,加大推进市政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开化和市场化运作力度,再开启城门,再开放市场,再放开产业,简化手续,降低门槛,鼓励民间社会资本与人才进入,创业造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城市建设要在兼顾文明历史和现代化中科学规划,依法建设,注意可持续性,塑造个性,培育特色。城市之间、地区之间要进一步撤除篱笆,加大开放,加强交流,相互协作、配合,优势互补。在提升江苏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水平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建议如下:一是加快苏中、苏北经济工业化进程,提高它们的经济工业化程度;二是加强苏南工业结构调整,加紧苏南各类工业企业资产重组,尽快形成新的优势;三是全省范围都要把工业化发展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包括信息、网络经济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后者改造带动提升前者,以前者进一步发展支撑后者,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四是无论是全省整体规划还是市县各自规划,下一步的工业经济深化发展都必须讲求个性和特色,加强选择,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避免追求大而全的完整体系;五是加紧培养高级经营管理者和熟练产业工人这两支队伍,共同支撑,不可偏废。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江苏积极参与经济金融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进程,既果敢地“走出去”(包括走向省外、国外),又在内部进行自我提升,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化瓶颈约束的解除是可以期望的。当然也不能过于性急,客观存在加速趋势,但提升毕竟是一步一步的渐进过程。正如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是方向性的、预测性的一样,城市化也需要规划,包括提出一些指标和目标,但这也是方向性的、预测、引导性的,而不能作为指令性计划来理解、认识和执行。此外,搞好省内各区域的城市发展布局,形成相协调的城市结构,抓紧培植跨江城市,加强淮阴,提升徐、连,构建南京大都市经济圈或经济高地,对于有效加速江苏城市化进程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一段时间里,江苏尚无法以某一个单个城市的力量与上海相竞争(参与上海经济开发则没有问题),但却可以通过省内较大的城市空间布局和相对合理的城市群体结构与上海相协作、相竞争,扩大影响,弱化阴影,最大限度地减轻阴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本文发表于《江苏经济》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