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根据党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两个加快”发展思路,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这是泉州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泉州发展、融入海西建设的迫切要求和根本出路。
“两个加快”是泉州“十二五”及未来20年的重要内容。当前,泉州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产业基础较好,园区载体日臻完善,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今后,泉州将继续加快以工业化为核心带动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乃至国际化的进程。“十二五”期间,泉州的发展目标是基本确立海西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未来20年,泉州的发展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当时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台湾地区现有水平,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加快”发展战略是依据这些现实基础、发展趋势和发展任务提出的,是泉州“十二五”及未来20年发展的工作主线和重要任务。
“两个加快”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项目,尤其要抓好产业项目。当前,泉州进入工业化中期,仍处于外延式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内涵式发展。产业项目带动对泉州发展来说,是打造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是建设海西中心城市的需要,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落实项目带动,抓好产业项目,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要勤于谋划、机敏反应、准确定位、优质服务,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的全面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编制“十二五”产业项目规划。要科学、高效、有序地编制产业项目规划,注重产业项目规划同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社会事业等其他项目规划的衔接配套。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一方面,从泉州产业基础出发,充分利用传统产业优势,扩展连接产业链,生成关联产业项目;另一方面,要坚持超前谋划,多规划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化产业项目、先进制造业项目,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突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定位,坚持新型工业化,走一条以“大”(产业规模)为基础、以“重”(重化工业)为支撑、以“高”(高新技术产业)为要求、以“低”(低碳经济)为方向的产业升级之路。
改革创新,抓住机遇,做好产业项目生成工作。要突出项目生成重点,找准与中央、省、市扩大内需及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对接国家和省里的产业振兴规划,尽可能使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按照突出发展以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为主体的重化工业、以光伏电子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思路,采取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延伸拓展、大项目带动、产业基地承载的模式,从产业政策目录开发项目,从专项规划找项目,从产业链延伸中生成项目。要创新项目生成方式,多方出击“招大商、大招商”,吸引世界500强、央属国有大企业、台湾100强企业来泉州投资或扩大投资规模。要不断完善项目推动机制,完善和充实市、县(市、区)各级项目储备库,健全项目档案管理,切实做好项目储备。要深化市县两级项目滚动实施战略,积极开展项目推介、对接,推动项目滚动发展,使更多的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竞争力企业落户泉州。
立足传统产业特点,注重提升科技水平。要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用先进管理经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特别要抓好一批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一是纺织服装业。纺织业要逐步向产业链上游推进,与石化产业相衔接,重点开发高仿真面料纤维以及多功能、高性能、环保型化纤新产品。二是制鞋业。应根据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开发动态,重点发展具有功能化(耐高温、耐磨、耐蚀材料)、复合化(生物材料、高强度材料)、智能化(信息功能材料)、可降解等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中高档新型鞋材。三是建材业。要加快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大规模石材、建筑陶瓷、水泥构件、装潢装修、保温隔热等材料。提高建材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发展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建材产品,重视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四是工艺制品业。围绕工艺品材料自然降解、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课题,把循环经济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切实从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清洁生产上解决工艺品绿色通行证问题。五是食品饮料业。要大力采用食品安全技术,加强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加工标准体系。促进传统休闲食品向快捷方便化、功能保健化、无害卫生化、精细高级化发展。
面向未来发展趋势,下大力气抓好高新产业项目。一是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抓住3G、4G数字通信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以微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为突破口,认真实施国家创新基金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试点,扶持知名骨干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发展,加快第二代乃至第四代微波通信功能模块产业化步伐,打造国家级微波通信产业集群。把握国家“三网融合”战略格局和发展动向,抓好泉州微软技术中心、泉州软件园等重点项目,加强数字视听、信息与软件等方面的开发,争取在产业链整合拓展和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新型显示器、现代网络技术等方面有较大突破。二是光伏光电产业。要建设好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洛秀园区、惠安绿谷光电产业基地、泉州软件园,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统筹全市光电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规划和集聚效应。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永春生物医药基地建设,抓好修正药业等重点项目,大力扶持福建(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要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新型纺织面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产业化,探索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满足科学发展要求,做大做强重化产业。一是打造石化产业基地。泉州已被列为全国九大炼油基地,要依托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区,加快向高附加值的中下游产品延伸。沿着“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石化基地”的发展路径,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石化基地。二是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依托泉州台商投资区装备产业区、泉州出口加工区和晋江、南安省级装备制造业基地,集中发展汽车、修造船、智能机械等装备制造业。
加强统筹协调,做好产业项目的要素保障。一是增强土地资源保障。积极探索基本农用异地代保、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新机制,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尽量增加土地供给。依法、科学、精密安排用地指标,严格按照项目的投资强度、贡献率和节能环保等指标要求,优先保障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项目用地需求。要继续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加快“三旧改造”步伐,推进“工业进园区”,提高项目用地安排的关联度和集中度,积极盘活存量,节约用地空间。二是增强资金保障。科学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做好资金拼盘工作,通过财政预算、土地综合开发收益等方式筹措资金。强化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有效投放,有序发展信用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用好股权、商标权质押贷款等新融资产品,吸引创投、风投和私募基金参与投资。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国企投融资平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行业和领域,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充分利用外资、台资、侨资、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三是增强人力资源保障。要继续加强跨区域劳务合作,大力引进外地熟练技术工人来泉就业。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引导地方高校积极培养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配件等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发挥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总部经济区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符合泉州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留学人员和紧缺人才。四是增强能源资源保障。加大供水、供电、燃气等重大能源资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
(《福建日报》2010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