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惠安——东南沿海的一颗明珠
在线阅读 收藏

惠安,是一块有着千年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的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湄洲湾和泉州湾之间,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惠安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置县,现隶属泉州市,辖16个乡镇。土地面积66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00平方公里,人口92万人,拥有141公里长的海岸线和崇武港、秀涂港、斗尾港等自然条件优越的港口。1978年,惠安县被福建省辟为对台接待港口和对台开放贸易点;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县。1992年,跻身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1994年,迈进全省经济发展实力“十强县”。1998年底,新一届县委在历届县委打下的基础上,从县情出发,综合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对惠安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阶段性定位,即在不长的时间里,把惠安建成农业兴旺、工贸发达、经济外向、科教先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滨海工业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惠安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更大的热情和创造力规划建设惠安的未来。他们发扬“勤奋刻苦、务实求真、团结拼搏、创新争先”的惠安精神,发挥区位、基础设施、支柱产业、人文和资源等优势,艰苦创业,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大规模经营和结构调整的力度,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现已形成了石雕石材业、食品饮料业、针织服装制鞋业、建筑业、海洋水产业五大支柱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具有浓郁的地方经济特色,惠安的经济发展更趋科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惠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断提高,涌现出惠泉啤酒、石雕系列产品、余甘饮料等名优产品。一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规模企业迅速崛起。惠安自1995年至1997年连续3年进入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1999年实现GDP103亿元,增长22.1%,财政总收入4.75亿元,增长26.5%,其中县本级财政收入3亿元,增长26%;连续6年荣获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称号,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吸引力的沿海开放县之一。与此同时,教育“两基”、卫生“初保”实现达标并得到巩固,计生实现“甩后争先”进入全省三类先进县,科技工作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县称号,并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全省基层党建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创建省一级达标文明县城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素有“石雕之乡”的惠安雕刻工艺源远流长。它源于黄河流域,又融汇外来文化与技艺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惠安境内的石雕作品,年代最早的当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闽林始祖种绿草的文武精神及虎、羊等圆雕。明清时期,惠安的石雕水平已相当精致,其艺术风格已转向精雕细琢,开始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并逐渐走向成熟。随着惠安人迁居台湾及远渡南洋,其作品开始走出惠安遍布于东南亚诸埠,名声远播海外。新中国成立后,惠安雕刻工艺获得新生,石雕生产走出惠安,品种突增。许多有重大影响的石雕作品享誉中外,如参与建设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陈嘉庚陵园、毛主席纪念堂等惠安石雕赢得了荣誉。改革开放以来,惠安雕刻又有新的跨越,石雕现已形成圆雕、浮雕、线雕、彤雕、彩雕、碑石等六大类数百个品种,园林雕刻、造园石材和建筑石构建加工已形成相当规模,同时木雕也已形成佛像和现代人物、山水造型两大类多个品种。目前,惠安县有石、木雕厂家13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1999年产值近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3,约占出口创汇的90%。

惠安不仅以精美的木、石雕饮誉中外,同时,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山川、壮阔的海洋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其独俏的风情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在惠安东南宽阔的海域里,耸立着著名的崇武古镇。崇武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石砌古城。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民族英雄郑成功均曾在此驻守,与敌抗争。600年来,这座花岗岩结构的雄伟的古城,一直向人们诉说着悲壮的历史和追求独立的强国之梦。古城墙下的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荟萃了数百件石雕精品;海边的岩雕群落出神入化,褐色的礁岩在大海的侵蚀下,印刻着历史的沧桑并被现代艺术家随物赋形,创造出动人心魄的“大地艺术”。

地处惠安西南的洛阳古桥是宋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修建的,它以其“筏型基础”的创造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列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素有“海内第一桥”之美誉。惠安城西郊的科山公园是一座大型城市综合性公园,园内有独具特色的石雕景观,其中百狮园集中国历代狮子之大观,为国内外独一无二。

惠安的青石绿水还养育了勤劳贤淑、服饰奇特的惠安女性群体。“惠安女”成为一个品牌,她们不仅拥有幸福的生活,也在创造着美和美的生活。她们婀娜美丽的身影和独具个性色彩的服饰已成为惠安地区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启迪了文学家的想象、人类学家的思索、服装设计师的美感、美学家的探索,她们也以自己的创造和奉献,赢得了新时代的独立人格和高尚的尊严,成为惠安两个文明建设的“半边天”。今天的惠安女,以其新时代的风采成为福建省旅游五大品牌之一。

惠安的美丽和惠安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惠安传统石木雕企业的繁荣兴旺,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投资者和旅游家,包括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也纷纷归乡省亲、寻根谒祖,寻找商机,捐助公益事业,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雕塑家和从事木石雕刻艺术的工艺师。他们把目光投向这里,是由于惠安是我国重要的木石雕刻产业基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公益传统,特别是现代科学的引进,使惠安的雕刻工艺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和极强的生产加工能力。惠安石雕石材的市场已经从东南亚、日本扩展到全世界;同时,惠安特殊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环境,以及名胜景观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艺术家。作为专业性学术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惠安举办“2000中国雕刻艺术节”,是看到了惠安独特的人文环境背景、产业规模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目的在于弘扬民族的、地区的雕刻艺术文化,探讨如何引进创新的思维,以现代的理念,融合传统的精华,开拓惠安的雕艺品市场,从整体上推动惠安产业升级和新一轮的创业发展,从而推动中国雕刻艺术面向新世纪的发展。

面向未来,惠安人民制定了21世纪初的发展目标,通过5~10年的艰苦创业和奋斗拼搏,努力实现经济与各项事业进入泉州市乃至福建省前列;至2005年,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500美元;至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500美元左右。可以相信,在勤劳智慧的惠安人民的努力下,不久的将来,一个农业兴旺、工贸发达、经济外向、科教先进、城乡一体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滨海工业城市的新惠安,将屹立在海峡西岸。

(《雕塑》2001年第1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