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积极推进“五个联动” 实现大市向强市转变——赴珠江三角洲学习考察体会
在线阅读 收藏

2009年,泉州市政企抱团拼搏,克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以扩内需、保增长为重要措施,实现GDP12.5%的增幅,经济总量连续11年列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235亿元,比增近20%,增幅为福建省最高,特别是总量在福建省首逾3000亿元,达到全国中等省会城市水平,实属不易,很鼓舞人心。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泉州经济总量虽然较大,但质量不高;财税占GDP比重才10%左右,明显偏低;规模以上工业已占83%,虽有一定规模,但潜力不大,连续3年在这个比重上停滞不前。民企的特点是有活力、有冲劲,但大多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用工、用资金、开拓市场难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发展。近年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投入不少,成效也大,但与形成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还存有较大差距。与经济的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城市建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群众需求愿望以及全省三大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还不具规模,不够现代,不显特色。这些都说明眼下的泉州只能说是经济大市,但不是经济强市。经过几年努力实现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的泉州要从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是泉州市的客观发展要求,也是自身发展规律。实现这历史性转变,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项目带动、转变提升。既抓总量增幅,又抓质量效益;既抓物质文明,也抓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各方面全面发展。

特别学习考察广东省广州、佛山、东莞、深圳四市后,亲身感受了泉州市在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产业转型与提升、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港口物流建设、改革创新力度等方面与先进地区存在的差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省委主要领导要求泉州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的正确性和紧迫性,更加增强了加快泉州改革创新、推动泉州科学发展、建设经济强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坚持提升二产与壮大三产联动。与广东四市产业结构比较,泉州三次产业中三产比重明显偏低。三产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城乡群众生活质量,事关社会整体服务水平,也涉及经济总量的壮大。从产业关联看,二产的壮大和提升是三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在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泉州仍然要坚持工业立市,二产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强势并将较快发展,才能为三产总量和比重提升奠定基础。在产业上,泉州市与广州、佛山相近似,都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汽车船舶、轻工纺织,但是他们这些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总量大,为三产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空间。因此,他们二、三产业能够持续均衡发展。泉州市要实现由大变强,在产业结构方面不能从现有产业、企业、总量中调,而要继续在产业、企业发展中壮大总量,在壮大总量中提升结构和技术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利用二产壮大为三产发展提供的环境、空间和条件,通过加大投入、优先发展,使三产总量壮大,比重提高,达到提升二产与壮大三产联动。

二要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联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是软实力、硬基础,企业发展、产业集聚是硬实力、真成效,产业发展需要城市建设支撑、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发展又会对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破旧的城市、落后的基础设施,不可能有先进发达的产业集群,只有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运行质和量、经济发展大和强的有机统一。与广东四市城市建设比较,眼下泉州城市建设欠账多、滞后多,要更加重视统筹和协调,像重视产业发展一样重视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5~8年内将城规修编、区划调整、城市建设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互动共进,协同提高。要针对泉州市农村工业化起步较早、城乡咬合较紧、功能区划不够明晰的实际,统筹城乡要素资源和基础设施,发挥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反哺作用,加快一体化进程。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对接大泉州区域内各城区公共交通、能源等设施;研究推动城市资源配置乃至产业分工协作的同城化,实现互动共赢。

三要坚持沿海提质与山区增量联动。建设产业转移园区,或者合作建设工业园区,是广东四市实现沿海山区联动发展的宝贵经验。沿海、山区都要从自身环境条件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基础扎实,总量较大,条件较优,前景看好,要再接再厉、再作贡献,尤其在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上下工夫,在壮大总量提升质量上作贡献,做大做强,率先实现由大变强。山区要发挥后发优势,深挖潜力,利用产业转移接纳项目,利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带来的交通条件变化吸引大项目,利用当地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充足的优势,鼓励回归工程,开展后进争先进、小县比大县的活动,实现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共同发展壮大、共同做大做强的目标。

四要坚持项目带动与行政服务联动。项目是发展的抓手,是壮大总量的平台、提升质量的载体。广东四市项目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立专业招商机构,专门从事招商引资工作。泉州要更加重视项目工作,继续完善“四个一”项目工作机制,争取上大项目、上好项目,重点做好央企、大国企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实现“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基地”良性循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经济强市提供重要支撑。要正确认识招商竞争,不仅看基础设施、区位优势、产业配套等硬条件,更加看优质服务、优惠政策等软条件,坚持把服务项目建设作为转变干部作风、提升机关服务水平的推手,积极探索行政服务新举措,努力破解“熟人经济”,引导机关、基层一线主动跟进、靠前服务项目建设,着力破解项目引进难、落地难的问题,真正做到项目引得来,落得地,建得起,产得出。

五要坚持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联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断进取的动力。学习和借鉴广东改革创新经验,关键要敢于先行先试、敢为人先。要继续保持和发扬泉州在发展中形成的“活、合、创、韧”文化,并不断赋予时代新的内容,与时俱进;要继续倡导和发扬泉州民企爱拼敢赢、大气、有冲劲的精神,并逐步适应新形势,引导民企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管理水平,与市场与国际接轨。要加大体制创新力度,认真学习广东行政机构“大部制”、简政放权“市管镇”、社会管理“积分制”、土地保障“三旧改造”、金融创新“引导制”等经验,联系实际加以研究借鉴,灵活运用,为泉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由大变强提供政策体制支撑。

(《泉州晚报》2010年4月20日)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