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是全球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能源消费大国主要的油气进口基地。综合分析全球石油资源分布、产油能力、供应潜力、进口成本等各种因素,保守估计,中国未来绝大多数的进口石油需求——占进口总量的50%~60%——将不得不来自中东地区。因此,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中东都是我国进口石油并与之开展油气合作的首选之地。我国和中东油气合作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大国争夺中东能源对双方的油气合作造成的掣肘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导致石油开发和安全成本提高;“亚洲溢价”对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国家利益的侵害;合作中诸多技术上的难题尚待克服;境外反华势力的威胁,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一个例证,等等。在未来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中,要把中东油气作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心。能源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危机情况下,没有一个能源进口国的能源安全能够豁免能源危机,中国必须积极寻求全球合作的解决方案。要在发展与资源丰富的中东产油国双边关系的同时,兼顾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平衡,并联合这些国家在中东石油问题上开展能源安全合作。
王多云: 0
王多云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1998~1999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高级访问学者。1996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沉积学报》和《天然气地球科学》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含油气区岩相古地理学、储层地质学和沉积盆地分析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能源经济方面的研究,20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重点项目和来自油田的协作等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完成研究报告60余部。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主持人身份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张秀英: 0
张秀英 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任甘肃省财政学会、金融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世界经济、能源经济及同际金融学研究,先后在《经济学动态》、《兰州大学学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和《中国国情国力》等国家权威期刊及省级以上报纸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参编专者或教材10余本,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成果由专家鉴定等级为优秀,并参与多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各种科研奖励10多项,其中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中共中央党校优秀科研成果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