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在经济增长和通胀控制中寻求平衡
在线阅读 收藏

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的首要问题仍然是通胀。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CPI急剧上升并在高位上运行。2008年3、4、5月与去年同期比较,CPI分别上升8.3%、8.5%和7.7%,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分别上升8.0%、8.1 %和8.2%。

造成当前通胀的主要因素是:①货币投放的快速增加导致资本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过剩主要来源于长期“双顺差”积累的结果。2007年中国贸易盈余扩大至2622亿美元,2008年的贸易盈余有缩小的趋势,但仍然呈巨额顺差状态,资本项目也呈现顺差,再加上由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热钱”通过贸易、投资等多种形式涌入,致使中国的外汇储备节节上升。截至2008年4月30日,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00亿美元,目前仍以每月约20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②食品价格上涨。2008年4月份中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构成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2.1%,为上升最快和影响力最大的项目之一。③劳动力成本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今年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完善员工薪酬、福利和权益的保障,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④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以铁矿石为例,根据宝钢与力拓公司达成的协议,在连续数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08年又有79%以上的涨幅。

政府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因素后,把治理通胀作为政策的重点。2008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包括:①6次上调银行的准备金率,已达历史最高的17.5%;②在2007年6次上调存款利率的基础上,2008年继续上调利率;③继续让人民币升值,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已升值6%;④加强对油、煤、电和一些食品相关产品的价格控制。

目前看来,已出台的政策,其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预计政府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紧缩信贷的措施。但是,收紧信贷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的放缓,甚至经济硬着陆,这会产生其他方面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出口增长变慢,每一个百分点的出口放缓意味着失去约20万个就业机会;房地产业量价齐跌,地产开发商筹集资金困难,目前已出现较大的资金短缺。房地产业约占GDP增长的20%,一旦出现问题,会传导到银行业和整个宏观层面。因此,政府既要控制通胀,又担忧经济放缓,处于两难的境地。

对于目前的通胀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焦点是对造成目前通胀成因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本次通胀属于结构性通胀,是由食品、能源价格上涨引起的,核心通胀率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信贷进一步紧缩,就有导致经济衰退的危险。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通胀周期,如果不采取紧缩政策,通胀率在相当长时期内会呈攀升趋势,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出信贷紧缩政策。

关于是结构性还是周期性通胀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动态地分析。明显的,本次通胀源于结构性,它是由食品价格上扬而触发,核心CPI一直不高,目前依然在较低水平,例如5月份的非食品价格只上涨1.7%。但从2008年3月开始,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开始明显上涨,这将推动未来核心CPI的攀升。但是现在说通胀已由结构性转为周期性还为时尚早,我们还需要观察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尤其是PPI的增长情况。目前PPI的涨幅还处于继续上升之中,5月份PPI的上升幅度已超过CPI。

一种可能情形是PPI涨幅继续上升、CPI涨幅恢复上升,表明生产成本的提高已传导到消费品价格。那么,本轮通胀即可视为典型的成本推动型的周期性通胀。另一种可能情形是PPI涨幅继续攀升,CPI涨幅却进一步回落,PPI未能传导到CPI,这表明下游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受制于市场供应过度、需求又疲弱的环境,从而无法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在这种情形下,整体经济将由过热转为增长放缓。

哪一种情形更有可能发生,或者说,经济更有可能转向周期性通胀还是转向增长减缓?笔者认为尽管当前通胀仍是政府政策调控的重点,但是经济增长放缓的威胁已开始显现。其原因:一是信贷紧缩政策增加了资金成本,给企业带来流动性问题;二是能源和初级商品价格仍会上涨,企业赢利能力受到挤压;三是目前中国下游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难以改变,而美国经济放缓引起的出口增长乏力导致下游行业的整体需求疲软。

既要控制通胀,又要避免经济硬着陆,政策制定者应如何处理这一两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政策的目标应该在经济增长和通胀控制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而不是简单地把遏制通胀作为单一目标。为达致两者的平衡,把握两个关键点很重要:一是关注PPI与CPI 的关系,从中判定经济的走向,把握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力度。二是处理好就业和通胀的关系。目前全国每年自然新增的劳动人口约800万,加之1%~1.5%的城镇化进程,全国每年应新增约1200万的就业机会才能基本满足就业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应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如9.5%,而适当放宽对通胀的容忍度,如6.5%。

(此文为作者于2008年7月3日在法国Lafarge公司国际顾问委员会上的讲话)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