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利益主体格局改造,初始积累及其机制的重建,市场的发育、整合和市场机制创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资本市场建立,国际经济新格局和中国加速国际化的途径五个深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若干案例的研究,提出以具有实业、金融、贸易综合功能的国际化财团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为载体,通过政府调控,对生产要素资源和组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速国际化,推动发展、改革和进一步开放的大公司战略。
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经济改革,在80年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进展和成就举世瞩目。而与此同时,需求膨胀、结构失衡、财政困难、大中型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也在80年代充分显露出来。这实际上是改革触及中国经济深层问题的表现。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改革与发展、计划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企业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等重大、基本的理论、实践问题上虽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但依然没有摆脱困惑,还有待于新的突破。对中国深层经济问题的认识和选择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本文不准备就这一主题做全面的论述,而仅是从“大公司战略”——这一新的思路出发触及这一主题中的有关核心部分。
“大公司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政府控制、依托、协调大公司进行生产要素和组织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实现工业起飞,加速国际化。这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模式。大公司的出现,在中国是近10年内发生的。它是改革、开放和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产物。这里所说的“大公司”,不包括单纯的生产性企业、专业的进出口公司和带有行政职能的行业公司。它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具有实业、金融、贸易等多种功能的跨行业、国际化的综合性大公司,像中信、光大等,亦可称为财团;另一类是行业性的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如首钢、二汽等。
大公司在改革、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可以从中国经济的五个基本问题的分析中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