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在线阅读 收藏

现代城市在构成要素上具有趋同性,但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却呈现差异性。认识和把握不同城市发展模式的利弊影响,选择有利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21世纪既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纪,又是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正在缩小的城乡差别、工人与农民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使世界城市化的进度加速了,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从高度集中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也要求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城市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形成而出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城市化进程经过了古代的城市乡村化和近代城市的乡村城市化,1690911现代社会之后进入了城市经济的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全世界已超过50%,中国的城市化率也达到了45.7%。

城市化是一个历史的自然过程。它是社会的历史过程,而不是某个人的主观设计。在城市化进程发展最快的近代,随着工业经济由工场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英国伦敦的百万人城市和1950年美国纽约千万人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现在千万人以上的城市已达到20多个。

这里所讲的产业结构转型中的产业,不是工业经济时期的三次产业结构,而知识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是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是属于精神生产力的范畴。知识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是由科学分工而形成的,主要包括知识吸收能力的教育产业、知识交流能力的信息产业和知识传统产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创新产业、医疗卫生产业和物化知识产业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等产业组合。世界上占世界人口10亿人的发达国家,即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非常注重从自然资源向知识资源的转型。我们对世界银行的报告分析,其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来看,物质资源的贡献率仅为30%,而知识资源(包括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的总和)贡献率为70%。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实质是从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向知识经济结构转型。根据世界各国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本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摆脱中国城市长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使中国城市经济跻身世界文明城市之林,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研发知识产业。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