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消费者社会中的双轨化现象
在线阅读 收藏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并没有对1978年以来改革的阶段进行区分。事实上,近30年来的改革并不是线性的,而是有起伏、有波折、有徘徊,但总体上是不断推进的过程。学者朱学勤在2007年底于广州的一场演讲中提出,30年来中国有两场改革,而不是一场改革。或者说,30年来的中国改革,有两个阶段。从1978年三中全会到1989年是改革的第一阶段,它的主要使命是结束“文革”:从广场政治重返世俗生活。这一阶段的发展趋势,是摆脱计划经济,建立非计划经济的模式。但有关非计划经济的模式是什么,党内是有前后徘徊的,由于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我们始终不敢正面肯定“市场经济”。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改革中断,徘徊了三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第二阶段改革启动。第二阶段改革有很多第一阶段改革不具备的特点:经济体制改革大踏步地前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幅度、广度、深度远远超过第一场改革,“市场经济”写进党的最高文件,即十四大文件。不过,第二阶段也有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第一阶段改革是有双向目标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第二阶段改革只有一项目标:经济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进度极其缓慢,权力不受监督、制约,此阶段成为官员权力的盛大节日。制度性腐败丛生,千百万民众产生被剥夺感,产生被改革开放抛弃的那种离弃感。1693185

正如学者众口一词所肯定的,第一场改革是使几乎所有人都受益的改革,是一场全民共赢的改革,一场把所有人所分得的福祉“蛋糕”做大的增量改革。但是,第二场改革却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方面,它促使经济加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民众收入提高;另一方面,它导致人们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迅速拉大,贫富分化加剧,底层阶层的相对剥夺感严重。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同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最显著后果,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一些改革已经不是前一阶段的“共赢”式改革,而是一种“零和”式改革。就是说,一项改革可能只使某个(些)群体得利,而同时使其他群体失利(如:医疗体制、住房体制的改革)。于是,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型,并常常借助他们的资源,阻碍有损于他们自身利益的新改革措施的出台。因此,在这个阶段,改革进程变成各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而结果常常是有利于握有资源的既得利益集团,公平与正义原则屡遭践踏。在一些方面,人们之间权利的不平等不是在缩小,而是在加大。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出现了双轨化趋势,即,不同阶层(既得利益阶层和失利阶层)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圈子内,遵循着不同的消费行为逻辑。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