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国有企业资源整合与资本运营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首要的是实现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整体搞活国有经济。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必须构建新的基点——盘活国有资本,整体搞活国有经济。其内涵包括,国有企业由商品生产者转变为资本运营者,国有企业作为资产实物形态转变到资本价值形态,国有企业改革由整体搞活国有经济转变到从本质上搞活国有资源与国有资本。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有三个方面的“第二次突破”:企业由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是对企业本质认识的第一次突破,而由商品生产者转变为资本运营者,则是对企业本质认识的第二次突破;企业的经营者由产品意识转变到市场意识是观念上的第一次突破,而把企业作为资产实物形态转变到资本价值形态,则是观念上的第二次突破;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搞活单个国有企业到搞活国有经济是对改革认识的第一次突破,而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到认识到其本质是搞活国有资本,则是对改革认识的第二次突破。可以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绝大部分时间、绝大多数企业完成的仅仅是第一次突破,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对国有企业而言,第二次突破才刚刚开始,或者才刚刚意识到。第一次突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但仅有第一次突破是不够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第一次突破确立了国有企业商品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国有企业改革围绕商品生产经营主体这一基点展开,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对象必然是企业,各种改革内容当然也都是针对企业的权、责、利而言的。比如对企业放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划小核算单位、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分流人员等,都是以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加企业生产经营商品的权利并改变其环境为改革内容的。这些改革,虽然都起到过重要作用,但结果往往只是一时奏效。市场经济的第一要义是按市场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特别是资本配置不合理的企业,即使面向市场进行商品生产经营,也是难以搞活的。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一基点展开的改革也带来了改革中的一种思维定式:总是政府部门指导企业去改革,政府部门是推动力,企业是被推动对象;政府官员是教师,厂长经理是学生,似乎成功的关健仅仅在于企业。通过以上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就是推动资源与资本运营阶段。新阶段必须要有新的改革观,经济上的动力才是改革最为深层的动力,经济逻辑才是改革的真正逻辑,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逻辑。中国的改革,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逻辑,要探求这种逻辑,首先要探求经济规律中最本质的核心——资源与资本。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