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建设的关键,在于搞好移民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包含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坝区的移民,第二部分是水库库容扩大的移民,第三部分是兴建总干渠的移民。前两部分移民涉及丹江口库区的湖北省和河南省的5个县(市、区),后一部分涉及总干渠沿线的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等地。整个移民工作分为两种形式:丹江口库区移民采取远迁政策,其他受沿线干渠河道的影响产生的移民采取就近迁移政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库容扩大需动迁移民32.83万人,占整个南水北调三大工程移民数量的80%以上。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增加水库淹没面积370平方公里,淹没范围涉及湖北省丹江口市、郧县、张湾区、郧西县和河南省淅川县。由于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淹没当地部分村庄,涉及的湖北和河南两省的移民,将全部安置在两省境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湖北地区规划移民17万多人,移民安置的去向是汉江中下游地区容量比较宽裕、经济发达的地方,主要安置在襄樊、荆州、仙桃、孝感等8个县(市)。河南安置库区移民15万多人,移民将安置在郑州、南阳、平顶山、漯河、许昌、新乡6个市,迁移6个市分配的人数根据各市居民距离丹江口库区的远近以及南水北调经过各市流经河道的受益长度综合考虑。根据规划,在安置区内,农村移民人均菜地面积将达到0.4~0.6亩,水田、果园面积为1.0~1.3亩,旱地面积为1.4~1.6亩。另外,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用地将产生移民6万多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中华文明腹地,这一区域文物古迹众多,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高,文物价值大,涉及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各个阶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每一步实施,都需要谨慎考虑、周密部署,需要地方与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一方面,相关地区的各级领导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抢救队伍必须尽快组织,措施必须得当,执行必须有力,既要抢时间又要细致从事,在做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属于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段的文物保护上,理应加大力度,在资金和有关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只有这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才能实现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赢,才能完全成为造福人类的文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