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在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重点做好的十个方面工作时,强调要把切实加强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且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规范,社会和谐便无从谈起。道德建设无疑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石。因为,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由经济、社会、自然、道德等诸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的强大合力推动的。在由这些要素互动构成的复杂社会系统网络之中,每个要素既是社会整体发挥功能不可缺少的条件,又是其他要素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道德是一个基本因子,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持。倘若人们缺乏起码的道德素质,道德与社会处于游离状态,社会的发展就丧失了道德的支持与良性促动,于是,在人格畸形发展的同时也就必然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和谐社会也就化为了泡影。同样的道理,社会发展如果缺乏对人类的道德关怀,缺乏对除物质之外更深远的精神追求,那么,在利益追逐中人们将不再受到自制、理性、公正、博爱等精神的约束,只有对金钱赤裸裸的无耻追逐,这样的发展即使是获得了暂时的利益,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残缺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最终将使人类在无休止的内耗中把和谐社会的理想一步一步地推进死胡同。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根本上是一致的,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重新树立了资源意识,利用市场规律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各种资源都得以充分利用,发挥了巨大的效益。道德建设也应该树立道德资源意识,根据道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各种道德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局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