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
在线阅读 收藏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参加由《澳门日报》、星光书店、三联书店和花城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展”的开幕式,并且被邀请参加今晚这个“港澳作家座谈会”。在我来说,不单是高兴、荣幸那么简单,更有一份亲切。我是“马交仔”,在澳门出生,在澳门玩泥沙,在澳门受教育。吃吉大番薯,吃喳咋,吃蛋卷,喝澳门的咸淡水长大的。正如一个女孩子,嫁到香港27年了,这次是回娘家。我认为自己同时属于香港和澳门,是有双重身份的。也许,今晚我坐到对面去更为适当。

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呼吁: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在全世界范围内,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除了内地和台湾的文学作品,还有散布在世界各国,如美国、英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裔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两个国家,华文是官方承认的。之外,还有两个地区的文学作品:香港和澳门。

内地和台湾的文学,一般人对它们有所识,原因在于其出版物多,而且有人整理史料。星马方面,好多年前已经开始有人做这种工作,如新加坡的方修先生,是很有成绩的。马来西亚方面,据知也有吴天才教授、李锦宗先生等。去年冬天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办了一个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史料展览,规模很大。因为大受欢迎,后来还在各地巡回展出。香港方面,小思女士以及一些朋友,已开始做这个工作了。澳门是卧虎藏龙之地,也许已经有人开始做,说不定今晚在座之中就有人在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澳门在这方面的表现。

以前,几十年前,我小孩子的时候,是“省港澳”并称的。现在这一个并称开始恢复。像今天这个展览会和座谈会,就是一个例子,是“省港澳”文学艺术交流的一个新开端。不过,在文学方面,不论国外国内,都没有重视澳门,连“正视”也没有。现在,内地已开始研究台湾和香港的文学,叫做“台湾香港文学”,还成立了研究会,开过一次大型学术会议,又出版了论文集,听说今年五月要开第二次学术会议。相对台湾而言,香港这个小弟弟,反而带头,叫做“港台文学”,不叫“台港文学”。香港文学的成绩不一定比台湾高,也许只是香港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它包括各式各样的次文化。不管如何,这里面都没有澳门的份。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也许因为澳门没有文艺书籍、杂志出版,别人看不清它的形象。但是,澳门一向是有报纸的。报纸有副刊甚至是文艺副刊,这是中文报纸的特色。记得小孩子的时候,见到过一些报纸副刊的连载小说,是澳门作者写澳门的,例如写一个小学教师的生活,记得那个主人公是住在牌坊附近的。小时候,学校里也常演话剧,剧本往往是老师编写的。这些不就是文学吗?况且还有不少校刊、会刊(记得我的处女作是一篇翠亨村游记,投向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主办的《澳门学生》的),这些刊物上的作品也是文学作品。况且,还可能有少数作者把描写澳门生活的作品投到外地的文艺刊物去发表。其实,从“五四”至今,60多年,澳门是否真的没有过一份文艺杂志,一本文艺书?是否没有一篇作品是成熟的,没有一篇作品真实地描写了澳门的生活呢?记得几年前香港的文学工作者曾讨论过香港有没有文学这一个问题。其实这是不成问题的,当然有。要研究的是它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芽,早还是迟,分哪几个时期,每个时期有些什么特点,出现过哪些作者,哪些作品,成绩大还是小,将往何处去,等等。其实,就是“马华文学”(包括新加坡。也可分别称为“马华文学”和“新华文学”),从1919年开始,直到今天,主要的园地也不是文艺杂志、文艺书籍,而是报纸副刊。最近,我见到《澳门日报》文艺周刊《镜海》的一些评论和新诗,与香港的比较,并不逊色,有些还高于香港。

也许有人会认为,澳门地方小,人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使它失去独立性,把它当成沙田,或者长洲离岛,并入香港。澳门,从历史、政治、经济、生活习惯,甚至语言、语音,都是与其他地方有异的。从1557年开始,澳门就受西方文化影响,比香港早了近三百年;而且是另一个西方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原是香山县(即中山,珠海)的一部分。例如,澳门的方音受中山口音的影响最大。它是古今之间的,又是城乡之间的,自有它自己的特点;我爱书法,正如爨宝子碑、爨龙颜碑,这些隶楷之间的产物,自有一种奇美。人口不太少,人际关系不至于过分简单;人口又不多,还保存了人情味。这两点,对发展文学有利。在我的印象中,有一些感人至深的小说、话剧、电影、电视剧,就是以小城镇为背景的。现在,澳门正在迅速发展之中,正需要我们用文学为它造像,用文学来探讨它发展的方向。文学源于生活生活不同,文学自然不同。就算作品质低量少,但如果描写澳门生活。总是澳门人自己动笔来得真实、真切。谁也代替不了,谁也超越不了。

我的所谓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包括两方面:发掘和发展。发掘、整理澳门文学史料,这是向后看,向后看是为了向前看,鉴往知来,从而增加自信心并看清楚澳门文学应走的路向。当然,也为了尊重前辈文学工作者的劳绩。

别人没有正视,有时不能完全怪别人,因为澳门的文学面目不清晰,形象不鲜明。正如一个作家,作品没有结集,只是星散在各地、“各时”的刊物上,也难以给别人一个总印象。日子久了,自己的剪报自己也找不到,那就湮没了。

发掘、整理澳门文学史料,除了文学工作者外,也许主要责任落在报社和大学、中学的师生的身上。报社有最多的资料,师生有最多的时间。主要工作似应由澳门自己做,广州和香港也应从旁协助这个小弟弟,尤其在出版方面,因为目前澳门还没有出版文艺书籍、杂志的能力。记得几年前,我想自费在澳门出版一本诗集,因为我是澳门人,但是,经过师友努力,也还是没有成功。再说,如果能够搞成“文学大系”当然最好,起码,也要搞一些选集,像散文选、小说选、诗选、剧本选等。“花城”、“三联”也为香港、海外华人出过这类选集。我听说“三联”还准备编印1949年至1983年的香港小说选、散文选和诗选。这真令人高兴。

在发展方面,我认为澳门是大有前途的。不要认为地方小、人少,重要的是它有没有特色,况且,所谓地方小、人少,也是比较而言。我可以举一些例子。上两个星期,我收到马来西亚朋友寄来一些剪报,是关于那里的文学活动。马来西亚南部有一个“南马文艺研究会”,在柔佛州的麻坡。去年11月,搞了一次他们全国性的青少年文艺营,地点在居銮。竟然召集了近一百个文艺青少年,由作家、报纸编辑讲课,研讨、活动了两天。老中青少四结合,还邀请了邻国新加坡的文学团体的代表来交流。这也不过是他们所办的文艺活动中的一项,还有很多。麻坡、居銮,在哪里呢?我找出一本内地出版的《世界地图册》,用放大镜找,找到了,这两个地方,都是一个小圈圈,依“图例”,是“人口一万至五万的城镇”,原来人口只有一万到五万。我马上再找澳门,澳门是两个圈,是“人口10万至30万的城市”,不是“城镇”了。香港呢,是两个圈加中间一点,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一个比一个高两级。其实,澳门应该再升一级,因为近几年澳门人口大概已有40万呢,总之超过30万了。还有一位朋友寄来一本油印的儿童诗选,是小学生写的,由我的那位朋友指导,是属于《麻坡基督小学丛书》之三。小学校也出丛书。我孤陋寡闻,在港澳,好像从来没有听过小学生写诗。最近认识了一位马来西亚诗友。他说,他住的是小地方,人口我没有问,只知道中文地名叫“大山脚”。他说,他那个小地方,爱好华文文艺的有11个人。但我看到他们也出版文艺丛书,而且,竟然是十本二十本的出版下去。我只想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欧西不少画家,甚至美术大师,题材离不开他自己的村镇。小地方也是有作为的。

发展澳门文学,除了组织文艺团体(刚才听到已经有了澳门笔会的筹备小组,真令人高兴)、与外地交流、搞文学班等之外,我以为有三项可以考虑,姑且提出来谈谈。

(1)出版年度文选。每年年底,将该年内发表的作品精选,收集成一册,代表了该年的成绩。至于澳门作者在外地发表的作品,是否可以参选,可从题材是否写澳门,以及初次发表时,本澳的出版物是否容纳得下等方面来考虑。搞这种文选,不但鼓励了作者,也为将来的文学史家提供方便。

(2)举办文学奖。报社可以办,书店可以办,教育团体可以办,学生团体可以办,更可以联合举办。不要像一般报纸的征文,要搞得隆重,使它产生社会效果。奖金可多可少,甚至没有奖金,只有奖座。香港市政局有“中文文学奖”和儿童故事奖。另一个文学奖是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的学生会办的“青年文学奖”,在座的谢雨凝女士是评判之一。在座的慕翼兄年前屡次获得这类文学奖的小说冠军。还有一个是“工人文学奖”。这些文学奖,既鼓励了作者、辅导了青年,也发掘了人才。“工人文学奖”这次是第三届,我们刚刚看完稿,评选完毕。小说组有一篇很突出,得了冠军。一打听,原来作者是一个姓程的制衣女工。她几年前从澳门往港,小学毕业,商训夜中学只读到中二,但她的文笔流畅到令我惭愧。诗歌组里有一首是从澳门麻雀仔街寄来的,作者大概是个青少年。诗没有得奖,但可以见到真情。作者也是可造之材。由此证明,人才是有的,只是如何去发掘、培养而已。

(3)发展儿童文学。包括大人写给儿童看的和儿童自己写作。中华教育会、星光书店、香港儿童文艺协会,早些时候举办了儿童图书展。据《澳门日报》的“新儿童”版一篇由儿童写的参观记所述,人很拥挤,几重人,他挤不进去买书。这真是一个令人开心的现象,也证明了,儿童是需要我们去供给他们精神食粮的。发展儿童文学,也就是培养文艺接班人,包括读者和作者。澳门要先下手为强,以免被次文化所俘虏。

让我再说一次:越早越好,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

(本文发表于1984年3月29日澳门日报举办的“港澳作家座谈会”;刊于1984年4月12日“镜海”版《澳门日报》;后收入韩牧著《韩牧评论选》,香港,红出版社,2006)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