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与香港毗邻,背靠大陆,面朝大海。这个华人与葡人共聚的小城,开埠400年来,从明清起就有了文学。现代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30年代后期。但在1980年代以前,澳门文学的形象并未真正树立起来。如1950至1970年代,澳门文学创作以内地的宣传“左”倾思潮的作品为样板,缺乏独创性。1980年代有了改变。1983年6月30日,《澳门日报》第一个纯文学副刊《镜海》创刊;1984年夏天《澳门日报》主办“港澳作家座谈会”,韩牧以“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为题发言。接着于次年由东亚大学中文学会出版《澳门文学创作丛书》(共五本),1986年1月举行“澳门文学座谈会”。1987年,澳门笔会成立,于1989年出版纯文学杂志《澳门笔汇》。1989年五月诗社成立,于次年出版半年刊《澳门现代诗刊》,该刊物兼登评论。1992年8月,澳门唯一的写作学刊物《澳门写作学刊》创刊。1994年2月,以刊登作品为主的《蜉蝣体》问世。看得出来,澳门文学工作者不光喊口号“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而且脚踏实地地在修建澳门文坛,在创作与评论这两个领域努力耕耘。
人们通常所说的澳门文学,是指澳门华文文学。澳门文学评论,是指澳门华文文学评论。具体来说,是指澳门本地作者用华文写作,在本地或外地发表的文学评论。
澳门有文学,澳门不是文学沙漠。这从近十年来出版的下列文学评论书籍亦可看出:
李成俊等编《澳门文学论集》,澳门文化学会、澳门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云惟利著《白话诗话》,香港山边社,1988年版
黄晓峰著《澳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评论》,澳门文化司署,1992年版
陶里著《逆声击节集》,澳门五月诗社,1993年版
张春昉著《论作家的创作体验》,澳门出版社,1993年版
廖子馨著《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澳门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庄文永著《澳门文学评论集》,澳门五月诗社,1994年版
陶里著《从作品谈澳门作家》,澳门基金会,1995年版
李观鼎著《边鼓集》,澳门基金会,1996年版
此外,有汪春等人对“土生文学”的专题研究,不过没来得及结集出版。李鹏翥的《濠江文谭》(澳门日报出版社,1994年12月)一书也有不少评论澳门文学的内容,如《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它是一篇重要文章。它不仅谈了澳门文学的过去,还谈了澳门文学与内地、台港文学的关系,并给今后澳门文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作者是资深报人,又是老一辈评论家。该书第一辑为作家写的序跋,在扶助新人成长、鼓励澳门文学创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的评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不割断历史的联系。他在文中常常提出坚实的材料,让澳门文学的形象逐步凸显出来。二是不搞名词术语轰炸,离开澳门文学的实际大谈所谓中葡文化的碰撞;不唱高调,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三是在为人作序时,他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概括被评对象的艺术特征及个人风格,有时还对作家的创作道路作总体回顾。这回顾初看是妙手偶得,其实包含了李鹏翥的极大的伏案功夫。如在为林中英《人生大笑能几回》作序时,李鹏翥认为林中英在各种文体创作中,“散文最成熟”,并认为林中英自1988年以来,“在文艺创作中摆脱了规行矩步的不自由走到从心所欲的自由阶段”。这里论述的不仅是林中英创作道路的足印,也包含有其人生轨迹在内。像这样深入中肯、独具慧眼的评论,在港澳文坛上,实在是太少了。可惜李鹏翥是“杂家”,繁忙的编务和社会活动使他不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文学评论上。
就从以上开的书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澳门文学的评论,远没有香港的发达——虽然香港的文学评论远没有台湾繁荣。澳门这个半岛本来就小,连氹仔、路环两个岛都计算在内,也不过22平方公里,40多万人口。这个有袖珍资本主义社会之称的澳门,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不重视精神文明,以赌业闻名世界。再加上澳门是外国人统治,葡萄牙政府对澳门华文文学事业由无资助到少资助,因此华文文学发展得很慢,华文文学评论更是在商风劲吹下难以抽芽。
澳门的文学史(如果有这部文学史的话)上没出现过绚丽的文学花季,澳门的文坛先人也没有给后来者留下一册文学评论专集。因而如果要问什么时候才有“澳门文学评论”,我个人认为,只能从1988年出版的《澳门文学论集》算起。在此之前,澳门当然有人写过评论文章,但这些零散的评论只能算是澳门的文学评论,而非澳门文学评论。所谓“澳门文学评论”,应像《澳门文学论集》那样以澳门本地作者写的以评论本地的作家作品评论为主。这本书不是一般的论文集,它全方位论述了澳门的小说、散文、新诗、戏剧,且前面还有李德超(韩国学者)的《中国文学在澳门之发展概况》那样从纵向考察的文章。如果要说建立澳门文学形象,这本小册子便首次向海内外读者初步树立了澳门文学评论形象。
澳门评论队伍有多种成分:有来自学院的,如云惟利、郑炜明、李观鼎、汪春、陈颂声;有来自作家队伍的,如陶里、黄晓峰;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如庄文永、廖子馨。这其中又有南来与本土之分,前者如黄晓峰,后者如懿灵;有学院出身与非学院出身之别,前者如李观鼎,后者如李鹏翥。学院出身的还有内地与本土之别,前者如廖子馨,后者如郑炜明。另有南洋归侨陶里、港澳“两栖”者韩牧。外地评论家有进了又出去的,如云惟利;有出了不进的,如黄坤尧、陈德锦;有进了不出的,如陶里。
澳门文坛较平静,没有大的文学论争。小的论争如对“土生文学”定义的不同理解,再如“澳门文学”能不能等同于“澳门华文文学”,居澳葡人(主要是土生葡人)的文学活动应放在什么位置,等等。黄晓峰认为:“如果看不到土生葡人文学的活生生的存在,或者把它们摒之于‘澳门文学’之外,那真是一种有眼无珠的‘天朝心理’的劣根性在作怪了。”
和这一个问题相关的是,澳门文学是否属岭南文学范畴或中国文学的一部分。黄晓峰认为,既然“澳门文学”也包括葡语文学,就不能笼统地说它是“中文文学”或“岭南文学”的一部分。而韩牧认为:“澳门永远是中国领土,澳门文学永远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韩牧的看法显然过于笼统,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澳门文学的史料整理,近年来引起澳门学者的重视。如澳门文学应从什么时候算起,韩国学者李德超认为,应从清初算起,“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屈大均、魏源、何绍基、丘逢甲等130多人都曾到过澳门……”据有人将“澳门文学”从“零丁洋中叹零丁”的诗句推算,黄晓峰认为“想拼凑一本《澳门文学稗史》不妨把开篇追溯到‘弹竹续竹’时代,因为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以华夏诗统观考察澳门近四个世纪的汉字遗存,可以列入文学”类的多半出自来澳门旅游的内地观光客手笔。因此,有人编《澳门四百年诗选》,把明朝汤显祖绝句和当代广州客家小唱悉数选入了,令人目不暇接。这虽非正式论述,但也不妨当一家之言看。
澳门有无真正的中西文化交融或者说中葡文化交融呢?有人说有,黄晓峰认为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出现的澳门文化体·现代画会,它“拥有中国籍的华人画家和本地土生土长的华裔画家,以及土生葡人画家和来自葡萄牙的葡人画家”,那“不仅是中葡文化的一种接触交融,而且可以看做是东西文化的一种接触交融”。可是庄文永认为:“如果我们摒弃了表面的景观进入精神文化意识的探讨,葡国文学并没有渗入我们的思想领域里,单就葡国管治澳门的400年来,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澳门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和认识葡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不待言,就是葡国人也没有真正带来西欧的文化精神的光亮,那种奉献精神、勇往直前、向外追求、创造新的价值、环境,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理性。时至今日,西方现代科技的文明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澳门还在为满街垃圾束手无策。如果澳门有真正的中西文化交融,吸取西方的文化智慧和价值取向,澳门为什么在发展、腾飞的过程中翅膀那样沉重,难以展翅高飞?这不仅是观念上,而且是整个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域上的问题。可见,澳门缺乏西方文化意识的介入,中西文化的精神的基因没有交融,不是以西方的工业文明和文化精神来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是显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自我封闭的社会生活模式。”李鹏翥也赞成庄文永的看法。
和没有真正出现过中西文化交融之争一样,“澳门文坛,还没有真正出现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不过,在新诗这方面,已看出有两种不同创作路向——传统、现代。虽然,传统与现代都能在澳门诗坛相容下去,但有人认为唯现代诗才是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而且视现代或后现代主义为神明。唯其这样,才能成为诗界的前卫骑士。倘若一提到传统,就会被一些自许前卫的俊彦视为‘陈旧、落伍、保守或僵化’”。
像这些极有价值的论题,澳门文坛有分歧而没有争论或没有大的争论,一是因为搞评论的人少,二是澳门文学的研究还未深入开展到这一地步,三是碍于情面,如云惟利回新加坡后,对澳门文学的看法曾有不同的意见,但并没有形成公开文字。
澳门没有纯文学评论刊物,发展评论也较稀少。1992年创刊的《澳门写作学刊》,虽然很有水准,但其着眼点在于写作理论研究,而不在于澳门文学研讨,且该刊作者内地方面占了极大的比重。香港虽然也没有台湾的《文讯》、内地的《文艺报》那样的长寿报刊,但毕竟还出现过短寿的文学评论刊物或兼发文学书评的读书刊物,可澳门连这样的刊物也没有。至于澳门出版社,其崛起乃近年的事。没有园地和纯文学出版社,文学评论的发展无疑受到极大的限制。
目前的澳门文学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具体作品评论又以诗歌评论最发达。澳门的评论家多半为诗评家,如黄晓峰、陶里、云惟利、郑炜明。澳门与香港文学评论另一不同是学生的“文社”组织极少,缺乏培养文艺新军的组织。此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论著也少,除云惟利的一本《白话诗话》和张钟(北京大学)的《老舍研究》外,另有陈颂声还未面世的研究鸥外鸥的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在澳门还未建立起来,不要说这里没出现台湾的周锦、香港的司马长风那样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称的专家,这里甚至连一本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也没出版过。这与澳门的高等教育发展迟缓,直至1981年10月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东亚大学”才成立有关。即使成立,其中文系主持者也大都是“外来户”:不是来自新加坡就是来自北京大学。师资缺乏,再加上队伍不稳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然难以开展起来。
以目前出版的几本专著来看,研究澳门文学的著作中写得最具学术深度的是廖子馨的《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该书视野宽广,不仅论述了澳门女性文学的特色,还纵向考察了澳门女性文学发展的轨迹;不仅比较了中、青两代女性作家的创作差异,而且比较了澳门女性文学与内地、台港女性文学的不同。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该书的文化视角,显示了作者作为一位青年评论家与老一代评论家的不同。此外,廖子馨还写了一系列评柳惠、周桐、徐敏、流星子的评论,涉及的文体有小说、散文、新诗。这些评论不仅具体分析作品和归纳其创作特色,而且还窥探作家创作中潜伏的困境,以此寻求突破点,使澳门文学之花开得更绚丽。在澳门文学评论中,覆盖面最宽的是陶里的《从作品谈澳门作家》一书。它评介了39位有影响、有实力的澳门作家,虽不是“澳门文学概观”,却可以当做澳门文学入门书阅读。陶里不是学院派评论家,其评论感性多于理性,以细致的艺术分析见长。作者有容乃大,所评的对象代表了澳门作家的方方面面,文字流畅,可读性强,这是作家写评论不同于学院派的又一特色。澳门评论著作虽不多,但评论方法多样。黄晓峰注意用前卫眼光给患有艺术冷感症的澳门读者解释现代主义美学特征。庄文永试图将澳门文学结合澳门文化这个母题来论证澳门文学所具有的特色,李观鼎开辟了评论之评论领域和注意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廖子馨热衷于用女性主义观点分析作家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197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一批从宏观角度研究澳门文学的论文,如刘月莲为《中国文学年鉴(1991~1992)》一书所写的文章《澳门地区华文文学创作概貌》,共分四个部分:澳门文学崛起的历史文化契机、建立澳门文学的独立形象、澳门文学创作概述、澳门文学发展的前景。此文是澳门作家首次向内地读者全方位介绍澳门文学,资料翔实,分析透辟。缘源的《澳门文学现状窥探》,是她从事澳门文化艺术工作之余所写的学位论文。该文给澳门各种文体排了座次:“散文最丰,诗歌次之,小说较弱,文学评论最贫乏。”对澳门文学的特点,作者作了这样的概括:“背景独特,受西方文化影响比香港早近300年,但其深广逊于香港。又深受中国文学的极大影响,带有自身的封闭性,故长期受到忽视。”这些见解大体符合澳门文学的实际。在1993年香港召开的“两岸暨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上,又同时出现了两篇很值得重视的论文:云惟利的《十年来之澳门文学》、黄晓峰的《澳门世纪末的文学幻想》。两文无论是视角、论述范围,还是文体风格、结语都有差别,正可对照起来读。云惟利于1980年代初来到澳门协助校方筹办中文系及主持出版首部《澳门文学创作丛书》,他对澳门文学的论述,自然使人刮目相看。黄晓峰寻找了澳门的历史文化背景,确定澳门文学开始被世界华文文学界接纳的时间为1991年5月,其观点也很值得重视。陶里后来写的《澳门文学概貌》,论述了澳门文学的源流和发展、1980年代的澳门文学,文学团体、刊物和活动,有最新的资料,是研究澳门文学必读的重要文献。作者还注意到文学评论和戏剧,使这篇论文显得更为系统和全面。郑炜明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澳门华文文学》,在概括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澳门文学活动时,重点论述了澳门诗歌,其中不仅包括澳门现代诗,还有澳门的当代诗词,包容性强。郑炜明还写有《有关澳门文学研究史料》等文章,即将结集出版。
澳门文学的批评发展离不开内地各地华文文学研究工作者的支援。“澳门文学”正式纳入内地各地华文文学研究工作者的视野,是1991年5月在广东中山市召开的“第五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澳门文学”在这里获得的虽是“叨陪末座”的位置,但由此表现了内地文学研究工作者下决心把澳门文学当做一门学科加以建设的雄心。事实上,早在1990年潘亚暾主编的《台港文学导论》中,就附有“澳门文学巡礼”一章,除有“澳门文学发展概况”外,另有诗歌、小说、散文简介三节,是内地学者较早写出的系统介绍澳门文学的文字。后来又有饶芃子、周文彬、葛乃福、黄奕谋、钱光培、古远清以及香港东瑞等人参与澳门文学的研究工作。
澳门文学研究,最有发言权的应是澳门本土的作家、评论家。内地学者的研究只能起到敲边鼓的作用。他们的研究,由于资料的褊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他们的研究视角的不同正好和澳门本地的评论家的研究互为补充。仅靠澳门本地文学工作者去建立澳门文学的形象,是不够的。内地评论家对澳门文学的鼓吹与评介,不但批驳了澳门无文学论,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进一步树立了澳门文学的形象。此外,内地学者研究澳门文学,一般不介入当地文坛的派系,显得较为公正客观,这对澳门文学的发展也很有利。
比起内地、台湾、香港的文学评论来,澳门的文学评论人员只能说刚刚起步。它还有不少缺陷,如文学基本原理、美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几乎没有,以专书的形式出现的只有张春昉的《论作家的创作体验》。澳门的文学评论必须加快自己的前进步伐,澳门的文学形象才能进一步得到世界华文文学界的确认。
(原载程祥徽、郑炜明主编《澳门文学研讨集——澳门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