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行政区筹委会九月初(1998年——编者注)就澳门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产生办法的咨询工作已告一段落,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气氛下,相信中方会对咨询结果感到满意。由社团提名产生推选委员会候选人的方法已然成为主流方案,这使澳门近千个社团的领导层都燃起了超然的使命感,渴望为未来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投下神圣一票。会不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且看最终名单的公布。但无论如何,这次咨询工作对全澳门社团内部的整合与向心力的加强都起着促进作用。一些久未露面或平日甚少公开活动的社团,也来一凑热闹。特别要注意的就是澳门公务员团体的“忘我”投入。不难察觉从1998年初开始,公务员团体就施展出浑身解数,以各种公关活动,例如到北京访问、赴葡研讨、成立关注小组等,引起社会及筹委会的注意;关切未来特别行政区筹组工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我们暂且不谈公务员担任推选委员角色是否恰当,但蓦然惊觉,原来澳门的公务员也是公关能手,拥有强烈的公关意识,这真是令人喜出望外。如果能将这些意识发挥在与市民沟通、塑造政府形象、服务公众等方面,那更是社会之福。
如果说,澳门政府公务员缺乏公关意识,这话倒有以偏概全之嫌;但说政府体制内公关意识薄弱,那倒是千真万确。“石头公社”事件与1998年连续的暴力罪案中澳葡政府的反应便是明显的例子。香港民建联主席曾钰成较早前也曾经公开批评香港特首董建华公关工作差劲,间接导致回归后的香港形象受损。这些都反映出未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关工作的重要性,如果为政者一相情愿地指望“船到桥头自然直”,最终只会自食其果,故必须认真进行探讨及改革,重新树立良好形象。
政府公共关系工作要做得出色,首先要从内部公关做起。体制改革与公务员公关意识的强化,两者关系是互为促进的。前者对后者有支援作用,后者对前者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