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修复并不是现代概念,赖利指出,在世界史中,早于公元前3500年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流经东非至埃及的尼罗河, 便已经进行人工河道保育的措施,在河流两岸遍植树木,并开挖人工河渠,以改善当地炎热的天气,提供进行业余运动、宗教仪式的场所。波斯文明着重上述水文的人工建设及将这些河道作为当地居民康乐的场地,并将此做法通过地中海传至欧洲的西班牙以至意大利等国。历史学家一般相信古代文明的衰落源于不擅于管理或保育河道:美索不达米亚 文明的没落源于其农业生产使河道和运河淤塞,以及沿河农田泥土受盐化污染;巴比伦文明的没落源于其灌溉用水道的沉降。因此,本文运用上述河道保育和水文修复的历史学和地理学概念,试图剖析香港20世纪70~90年代尝试在沙田城门河和屯门河修复河道成败的原因,及其与当地新市镇建设计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