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滑稽剧《七十二家房客》,在冷战的60年代被移形换影搬去了广州,在60年代香港左派的资金和社会主义红旗下的片厂里,重塑羊城40年代的旧时风貌。这一趟政治和岭南文化的偶然结合,却于70年代,以另一个形式借尸还魂,并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次,同一个故事在香港邵氏影城的梦工场里再次包装,令几已寂灭的粤语片起死回生,幻变成活力充沛的“港产片”。30余年后,香港电影面临全球化和内地电影市场化的大潮,转战内地。有趣的是,片中的小混混并没有在猪笼城寨留下来(虽然那里已恢复平静),而是在貌似旧上海的繁华地带创业,似乎为CEPA后的香港电影下了一个脚注。近年来内地流行以“大中华电影”的概念来谈内地、香港和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俨然扮演着领军者的角色,而曾经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香港影业,一方面无法抗拒内地市场与资金的威力,大举北上;另一方面又担忧香港电影的特色消失殆尽,本地影业无以为继。《七十二家房客》的故事从上海开始,经广州去了香港,最后又回到上海,某种 程度上概括了香港电影史上三个重要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