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表现在对外关系上,就是中国由此前的处于“孤独的愤怒”状态中,排斥和反对既有国际秩序,转向逐渐融入国际社会,接受既有国际秩序的基本规则,并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发挥一定的作用。如何看待国际秩序、如何参与国际社会,这涉及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战略方向。尽管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基本方向和大趋势始终没有变化,但在过去三十年里,这个融入的过程并非呈现线性发展轨迹,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摇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应该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存在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看法。关于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争论主要表现为是否应该坚持“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与是否应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两个具体话题的争论,这两个话题虽然相对独立,但又有机联系,并且都涉及坚持怎样的国际秩序观,而且都是围绕中国如何融入国际社会这个核心命题。总体而言,这场争论主要发生在“融入派”和“自主派”之间,两者存在积极参与和谨慎参与这两种态度的差异。前者对既有国际秩序的看法相对乐观,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争论中倾向“有所作为”,支持中国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发挥国际领导作用,在关于“中国责任”的争论中倾向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国际和区域治理。而后者对既有国际秩序的看法相对悲观,倾向“韬光养晦”、主张谨慎介入国际事务,强调“中国责任”的有限性以及该论调背后所暗含的战略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