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关于构建“中国学派”的争鸣
在线阅读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建立“学派”的争鸣之声此起彼伏,许多学者通过会议或论文竞相阐述自己的见解。中国学者为什么热衷于争论“学派”的生成呢?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多年来一直深陷在因原创性理论缺乏而导致的巨大精神焦虑之中,这一焦虑并没有因为此后十多年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大规模引进而有所缓解,因为西方理论的输入没有立即使中国学者发明原创性理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建立“学派”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呼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阶段,时间为1989-1999年;第二阶段是呼吁建立“中国学派”阶段,时间为2000-2007年;第三阶段是尝试理论创新阶段,时间为2008年至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离建立一个学派尚有一定的距离。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学派形成的标志有两点:首先是有重要的核心理论问题,然后是围绕这个问题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标志性观点、解释与方法。由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核心理论问题的缺失,所谓“学派”的生成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过,总结近30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建立“学派”的争论仍有一种学术史的意义,通过它可以看到我们的进步与不足,亦可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由于会议和论文是学者发声的两个重要渠道,本文以下诸节将通过透视会议和论文的方式来审视关于建立“学派”的争鸣。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