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关于研究方法的争鸣
在线阅读 收藏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普遍缺乏方法论意识和方法论训练,主要研究论文和著作都是关于国际形势与外交政策方面的感悟或评论,被认为是“扎实的新闻作品”。此后一部分中国学者逐渐意识到,如果国际关系学要成为一门有学理深度的学科,提高研究的专业水平,就必须要有方法论的指导和对研究方法的系统了解,从而拉开了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探索研究方法的序幕。在这场探索的过程中,中国学者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方法论学派,有以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支撑的科学派,有以历史和哲学方法为代表的传统学派,有强调批判和解构的“后现代”学派(后两者又被合称为人文派),还有主张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并重的中间派。与西方学界相比,中国的这场关于研究方法的争论滞后了30多年。引发这场争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科学研究方法,它刺激了中国国际关系学内部也逐渐孕育产生出一个支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科学派,而科学派在推动科学方法的时候,又遭到了传统学派和“后现代”学派的批评。方法论意识的增强和出现关于研究方法的争鸣是学术进步的标志。这场主要产生在第三代和第四代学者中间的争鸣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十分重要,对进一步提高青年学者的方法论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