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任重道远,应居安思危
在线阅读 收藏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建成投用,包括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等四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其总储备库容为164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1243万吨。1243万吨的石油储备是多是少,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一个国家的能源储备主要分为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战略储备是一种由政府控制的资源,只有在发生战争或严重自然灾害时才投放,用于保障国家能源的持续供给。商业储备则是石化企业或其他经济体负责建设的储备,以平抑剧烈的价格波动为目的。

2001年3月,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石油资源战略。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计划,决定用15年时间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三期工程全部投用后将使中国的原油战略总库存提升至5亿桶(约合6821万吨)。

就当前的建设情况而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14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战略原油储备能力已达到1.41亿桶。按中国2013年每天消耗石油139万吨的规模静态计算,当前我国战略原油储备只够使用8.9天,商业原油储备可用13.8天,全国原油储备的静态能力总共约为22.7天。

中国的石油消费规模还在逐年增长,2013年的石油消费量就同比增长了3.8%。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曾根据需求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在综合考虑替代能源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我国石油需求峰值为8.1亿~8.7亿吨,大概在2040年到来。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石油需求峰值比2013年5.074亿吨的消费量还高六成以上。若以石油需求峰值来动态估测,即便战略储备建设全部建成投用,战略石油储备也只够正常使用28.5~30.5天。

此外,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在2013年58.1%的基础上将会继续提升。无论是静态计算还是动态估测,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力都远低于国际能源署设定的90天的安全标准,更低于其净进口成员国平均172天的现有水平。相较而言,日本已具备165天的石油储备能力,美国的石油储备能力更是达到了240天,而且美日等国的石油消费量已达到或者接近峰值。

我国石油进口在过去多年里存在“越买越贵”和“越贵越买”的问题,石油储备的调节能力不足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国内目前没有足够的存储空间能在油价较低时加大进口。

除了对价格的调节作用,能源储备在军事战略中的保障功能更是意义重大。美军对华作战的“空海一体战”“离岸制衡”等方案,都可能切断中国的能源进口通道。如果真的发生封锁战,中国与美日在石油等能源消耗战中的悬殊差距,很可能使中国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

此外,我国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四个储备基地的储备库都建在沿海的地面上,地面储备罐群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容易暴露目标。二战时期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曾说过:“在珍珠港事件中,美军舰队的所有燃油都在地面的储备罐里。大约有450万桶油,只要用直径50毫米的弹头射击就可以让它们完蛋。如果日本人摧毁了那些油罐,战争就要延长两年。”或许正是出于这种担忧,美国现今的战略石油储备具有极高安全性,即使储备库周边遭到原子弹袭击也能安然无事。

因此,石油储备一期工程的投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有着重要的保障功能。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目前情况下,中国能源安全仍面临很大风险。建立完整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安全的石油储备基地与设施实可谓任重道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