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一幅惊心动魄的石油万象图
在线阅读 收藏

色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妙的礼物之一。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作为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语言,色彩能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映入我们的眼帘,产生一种自然、鲜明而又强烈的视觉冲击。

正因如此,当我有幸读到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与罗纳德·奥里戈尼合著的《石油的颜色》一书时,不禁眼前一亮。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呈棕黑色黏稠液体状的石油,在作者的笔下变得五彩缤纷。如果说书中关于石油三原色——资金、技术、人员的描述还多少显得有些古板与学究气的话,那下面的色谱则显得斑斓夺目:绿色——由美钞颜色彰显出的石油价值,黑色——自然属性维度下的石油初貌,红色——为争夺石油而引发的战争之血,红色、白色和蓝色——石油沙皇洛克菲勒之魂的象征,黄色——对政府对石油经济干预的利弊的隐喻,彩虹的颜色——拥有不同文化成本、社会秩序的世界各国如何支配石油的表现,紫色——代表财富与繁荣的石油贵族气质,新绿色——节能与环保主义,灰色——不恰当的能源发展战略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本书中,作者以独树一帜的视角、条分缕析的解构、翔实流畅的叙述,揭开了包裹在石油之外的一层又一层绚丽多姿的情感袈裟,赋予其分析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穿透力。掩卷沉思,读者可发现本书用看似波澜不惊的笔触,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石油万象图。

这是一部在人类即将迈入2000年即世纪之交时写出的作品。时隔十年,国际关系愈显错综复杂,世界格局更添风云变幻。在此过程中,如何满足强劲增长的能源需求,如何应对日益紧迫的能源安全局面,越来越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全球性难题。能源问题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

以美国与中东的关系为例。由于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仅中东地区就占据了68%的世界可采储量,因而该地区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武力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后,布什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大中东民主计划”,试图使中东通过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思想多元化向美国靠拢,并以此牢牢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从而最终巩固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然而,事与愿违,欧洲盟国的懈怠、阿拉伯国家的群情激愤以及脆弱堪忧的安全局势,加速了该计划的破产。一方面,奥巴马自2009年上台执政,就多次表示要和伊斯兰世界改善关系,并将推进以巴和平进程作为奥巴马政府的一项首要工作。美国采取了新的策略和手段,但其目标仍是确保美国在中东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以219票赞成、212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程度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是美国首个温室气体减排法案。该法案规定以2005年排放标准为基数,到2020年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法案同时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通过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意图摆脱对石油的严重依赖,继而削弱中东、俄罗斯及巴西等石油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进一步压缩高能耗的发展中大国,特别是中国与印度的发展空间。

这种唯“美”独尊的强权哲学倾向,在本书中也多有表露。在作者看来,控制石油,就意味着掌握了财富。“能源及对其的适当支配是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动中最关键的一种,而且它们还是衡量当代国家贫富的最重要指标。”“无论是敌国还是友国,宣称美国浪费能源、囤积资源的那种传统的肤浅论断应该被淘汰了。美国正在利用能源创造财富,而且效率极高。”提及此话时,作者似乎忽略了一点:美国的繁荣发展除因为其本土拥有较为丰富的石油等资源外,还因为它从亚非拉产油国进口了大量的廉价石油。而且,历次中东地区战争的背后也都有着美国的影子。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更是该地区几次战争的主要参战方。

在专门为本书中文第二版撰写的第10章《灰色》中,作者一方面为美国“被归罪于最大的污染者之一”鸣冤喊屈,认为这“大概是本世纪最明智而又充满了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手段”;另一方面,作者又明确提出,中国应解决日渐凸显的能源短缺问题,应将能源策略的重点放在“实现交通电气化”方面,认为这对从一个很低的水平起步的中国反而有利,而这一策略并不适用于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的美国和欧洲。

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无疑是我们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正因为如此,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夕,中国政府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地主动提出并承诺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为的就是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长久繁荣。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约占世界1/5的人口,肩负着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历史进程中,无不倚重能源的必要保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由于新能源产业仍处于投入高、成本大的摸索阶段,基础能源仍将长期占据主要地位,中国的和平发展仍需仰仗对煤、石油及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利用。而且,正如发达国家所经历的,中国首先应该尽可能平稳且快速地实现主导能源由煤向石油和天然气的转换。

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的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0.98。据预测,从2010年到2015年,我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潜在经济增速在9%~11%之间,这势必将进一步拉动我国石油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随着中国石油消费越来越依靠进口,国际社会出现了“中国石油威胁论”,认为中国的石油消费推高了国际油价,破坏了全球石油市场的稳定,威胁到了世界的能源安全。而实际上,虽然我国对进口石油有着较强的依赖,但因其份额较小,对国际原油市场以及国际油价的影响十分有限。所以说,操纵着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掌控着国际油价的跌宕起伏的,实际上是欧美发达国家与巨型跨国石油公司。此外,我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2008年,中国一次性能源的生产总量达到了26亿吨标准煤,石油可采储量也处于增长期。同时,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实现能源来源供应多元化的努力,立足的是与国际社会及合作对象的平等相处、共同发展,谋求的是双赢与共赢。

正如同一滴水通过阳光照射的各个角度能够折射出绚丽的色彩,站在不一样的利益出发点制定石油战略也将得出不同的结论。《石油的颜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从颜色的标记指意性与情感表现性角度看待“世界最庞大产业的历史、金钱和政治”的窗户,透过此我们可观察暗流汹涌的石油如何挑动牵引世界经济的脉搏,如何激荡变革与发展时代的潮汐。

值得一提的是,迈克尔·伊科诺米迪斯与唐纳·马里·达里奥合著的新作《石油的优势:俄罗斯的石油政治之路》,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译丛”中的第一本,已于2009年8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该书面世后在国内财经类图书排行榜上长期位居前十,并一度跃居前五,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这印证了两位作者的对石油敏感的触角和对石油政治华丽外衣裹饰之下的内幕之洞悉。该书的热销使中国民众对石油问题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若《石油的颜色》一书能再次将读者的目光聚焦于此,则为幸矣。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