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透视石油硝烟弥漫的背后
在线阅读 收藏

“兵者,诡道也。”自古以来,催生并伴随着朝代更替、社会变迁的是各种力量的较量。无论是在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古战场,还是在炮火轰鸣、硝烟弥漫的现代战场,抑或是在资本、信息乃至话语权的博弈中,在各种较量的之前、之中、之后,似乎一直都有一位如影随形的使者,那就是“阴谋”。胸怀天下而发动战争者、追逐利益而使用武力者,甚或阿谀的赞美与献媚者,他们所言所行中的阴谋、诡计、圈套比比皆是。

一场场战争与较量背后隐匿的真相与内幕若无人探究与追问,则将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掩埋、遗忘、吹散在历史的风尘里。幸好这个世界尚不缺少勇于“大音希声扫阴翳”“拨开云雾见青天”之人。自由作家安迪·斯特恩或许就是这样一位智者。他在本书中以翔实丰富的史料、清澈明晰的思路、冷静客观的分析,全景式地描述和阐释了自19世纪中叶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以来数次石油战争的缘起与发展、各种战略招数的流变与演进,以及利益较量各方的政治与军事生态。它不仅使我们惊诧于各种表象背后的真实,更引导我们在视野开阔之后开始沉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怎样“在石油海洋上驶向胜利彼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乃至一些重要战略关口,美国为何迟迟不向日本实施石油禁运?

美国政府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名发起的海湾战争、以“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起的伊拉克战争,是正义之战吗?

为什么美国乐此不疲地介入阿以冲突,并且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历次中东战争?

为什么美方势力长期停留并不太平的阿富汗,并始终觊觎和不断插足中亚?

在谈到安哥拉内战、比夫拉战争、“高加索火药桶”的点燃时,为何“石油”二字必被提起?

……

相信读者在看完本书后,或对上述疑问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或可从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至少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迪。若真如此,也不枉费本书译者高级工程师石晓燕女士的一番辛劳。石晓燕女士一直从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和地质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为科班出身且素质全面。近年来,她潜心钻研、笔耕不辍,不仅发表了大量专业论文,而且翻译了一系列国际畅销书。本书就是她的又一工作成果。或许书中披露的事实和信息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谜团与真相尚有待进一步追寻与探究,但无论作者还是译者,都希望通过本书发出警示——应时刻注意“能源问题”这把高悬于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文明的变迁都伴随着能源的更替与利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源是有限的,欲望却是无穷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正因如此,能源也就成为世界各国始终关注的利益焦点与角逐热点。中国要发展、中国社会要进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都离不开能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与安全关乎国计与民生,能源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影响当下与未来。无论是过去传统能源战场中的争夺,抑或是今日能源资本市场的投机,还是新能源赛场中的逐鹿,要想“赢”,不仅要有足够的政治军事与经济实力,而且得讲究战略战术,既要明确目标、华丽进攻,又需严防密守、警惕阴谋。

正如在本书中直言的那样,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通过政府和石油巨头的联手策划,利用霸权战略、垄断联盟和军事打击等手段,在全球掠夺石油等资源。为了获得海外石油资源的控制权,无论是在非洲、亚洲,还是在拉丁美洲,“它们一直都在毫不犹豫地贿赂政府官员或者颠覆政府”。而当它们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和国家整体实力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后,又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在最近一段时期,西方一些公众人物和机构频繁刻意渲染和鼓噪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国际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和所谓的“威胁”,其居心和用意并不简单。

中国不仅正处于产业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而且其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其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和消费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继续以较大幅度增长,新能源完全替代传统能源甚至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还需等待相当时日才能实现。我们有权继续依靠传统能源消灭贫困、发展经济、利国利民,当然也有责任和义务为了绿色地球、和谐生态而尽量减少因使用化石能源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据统计,2009年中国国内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消费总量68.7%的比例,石油占18%,天然气占3.4%,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仅为9.9%。这一数据充分反映,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的“低质型”能源消费结构,这正是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成本高、效率低、污染大且为人诟病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迅速而平稳地实现主导能源由煤炭向石油和天然气的转换。

实现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多元化也尤为重要。2009年,我国原油产量1.89亿吨,净进口量却高达1.99亿吨,对外依存度飙升至51.29%,超过了警戒线。同时,原油进口资源的50%以上来自中东,而进口石油的80%又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在中东地区多次爆发的战争、冲突,以及马六甲海峡拉响的恐怖袭击警报时刻刺激着中国石油安全的神经。若不加快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加紧实现石油开发供应和运输多元化、提高独自保卫海上石油通道的战略与战术能力,一旦现有源头和通道被人控制,我国就会被“扼住咽喉”,国内将出现严重的能源危机,这将直接威胁我国的经济命脉与国家安全。

虽然因石油而起的硝烟未曾弥漫中华大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与之永世“绝缘”。更何况,面对石油金融化燃起的浓浓战火,我们早已不能置身其外。石油作为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商品,其大量的交易是通过金融市场实现的。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把投机者的贪婪目光从证券和股票引向石油、黄金的交易。被反复鼓吹的“石油峰值论”和虚高的石油消费预期更成了期货投机商们的利器,推动了石油价格的大幅攀升。我国由于在世界石油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是一个石油净进口国,且对石油价格的形成影响甚微,再加之对石油市场需求与价格走势缺乏清晰判断,因而也不得不为自己的盲从、为石油期货市场泡沫从加速膨胀到骤然破灭的过程,支付了巨额学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能源争夺将持续白热化。如同血液一般珍贵的石油,在推动经济腾飞、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它在短期内不是其他资源所能够替代的。“履霜,坚冰至。”既然无法也不可能从波诡云谲的石油博弈舞台中脱身而出,那么我们就更需要运筹帷幄、有所作为。在目前形势下,唯有继续扩大对石油的开发和利用,才能加大对石油市场的掌控力度;唯有继续让石油企业“走出去”并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才能有更多的海外权益油被“引进来”;唯有继续深入参与国际石油资本的运作,试水前行,才能更加熟悉规则、更好防范风险;唯有继续完善并创新石油生产力配置与石油储备体系,才能推动实现石油产业的战略性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英文版的第一次出版是在2005年。当时美国能源政策的重点仍是“如何获得更多的石油”,“对通过降低石油消费或者提高能源效率来减少石油供应的方法却几乎没有或者根本没有探索过”,中国的“政府和行业在改变目前消费模式方面几乎什么也没有做”。时至今日,由于传统能源市场危机和风险的增大,再加之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核能、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成了继石油之后的又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美国在任总统奥巴马曾尖锐地指出:“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正因如此,他在上台不久后推出“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让美国可再生能源的产量倍增,并在未来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进行新能源开发,同时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无疑,美国已经将新能源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巩固战略优势、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又一法宝。

而在中国,新能源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获得了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等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能源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正在被加紧编制,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新能源规划并开始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截至2009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为1.97亿千瓦,核电在建规模245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热利用面积1.45亿平方米,均居世界首位;风电装机容量超过了22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三。在电动汽车方面,中国也掌握着多项关键性技术,与西方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有人认为,竭力鼓吹新能源和低碳经济或许又是欧美发达国家站在道德高地和新的经济制高点上布阵的又一个阴谋。发展策略也好,竞争阴谋也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迎战,更在于我们拥有怎样的实力储备与科学规划。若是一味追求规模和数量、盲目跟风、低水平重复建设,则不仅无益于今日之发展,还会埋下新的隐患。但若是借着这股全球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乘势而上,实现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与转型,那么即使无法在这轮新能源大赛中力拔头筹,我们仍将是谢幕时的微笑者。

“兵者,诡道也。”故“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是为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