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教,又译巴哈伊信仰、巴哈主义、贝哈主义、巴哈教、白哈教,还有巴海尔教、比哈教、贝哈教、巴海教、巴赫伊教、巴哈依教、巴孩教、白衣教、白益教等,是阿拉伯文Bahaiyah的音译。也有意译为大同教、博爱社、巴赫泛神教、波斯泛神教、通一教的,或既有音译又有意译的伯哈尔大同教、巴海大同教等,还有百合一教、伊朗万神教,不一而足。在167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巴哈伊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观。
在当代世界,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往往因为受到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而对宗教有所误解,掩盖了宗教和世俗社会接轨的一面。现今社会,宗教和世俗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宗教和世俗社会的那种紧张关系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有些宗教和世俗社会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步缩小,甚至于在某些方面,有的宗教正在和世俗社会走向趋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宗教的世俗化和世俗的宗教化。世俗的宗教化,我们都有所感觉,我们身边的宗教徒在增加而不是在减少,就是明证。而对宗教的世俗化,我们往往反应迟钝。但是宗教的世俗化实际上早在150多年以前就开始了。只是那时人们还认识不到。我这里涉及宗教世俗化的典型是新兴世界宗教巴哈伊教。巴哈伊教以世俗化为主要标志,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宗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观。
这种宗教观主要包括上帝独一论、先知连续显现论、人类一体论、宗教同源论、天堂地狱论、宗教科学协调论等,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世俗化的特点。
巴哈伊教提倡一种普世宗教,它认为普世宗教只有一个,即巴哈伊教。该教主张,上帝或安拉是独一无二的、全知的、全能的,是宇宙的缔造者,也是世间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启动者和支配者。巴哈欧拉说:“所有赞美都归于上帝的一致,所有荣誉都属于祂——宇宙的万军之主和无与伦比、无比荣耀的统治者。祂从虚无之中创造了万事万物;祂从无有之中创造了最精巧优美的组成部分;祂将祂的创造物从极其谦卑和濒临灭绝的危险中拯救出来,然后把他们带进不朽荣耀的天国。除了祂包罗万象的恩典和渗透一切的仁慈以外,任何事物都不可以达到这一点。”
阿布杜巴哈对《圣经》中上帝所说“让我按我的模样造人吧”进行了解释,认为这里的“模样”并非指外貌,因为神的本质并不局限于任何形式的外观,而是指神的本质特性,如公正、仁爱、恩泽全人类、忠贞诚实、对万物慈悲为怀,所以上帝的模样指神的美德,而人理应成为接受神性荣光的容器。
上帝的旨意要通过亲自差遣的诸先知连续不断地显现,因而各大宗教的先知都应该得到承认,如亚伯拉罕(犹太人始祖)、克里希南(印度教创始人)、摩西(犹太教领袖)、琐罗亚斯德(火祅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耶稣(基督教领袖)、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巴布(巴哈伊教创始人)、巴哈欧拉(巴哈伊教创始人),都是上帝差遣的先知。
现实世界的所有人,不分男女,都是安拉的儿女,人人都是平等的,不管种族、肤色、社会地位如何,人类皆兄弟,应该统一和谐,真诚相爱,互相信任。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独特种族,是一个有机体的单位,是安拉创造物的顶点,是创造的生命和意识中最高的形式,能够与安拉的神灵交往。巴哈欧拉说:“你们是同一棵树上的果实,同一树枝上的叶子,用最虔诚的爱、和谐及友情与大家相处吧……团结之光如此强大,它能照亮整个地球。”
和人类一致的原则相联系,巴哈伊教还提倡宗教同源的原则。巴哈欧拉阐明了这样的基本原则:“宗教的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神圣启示是一个相继发展和逐渐演进的过程,全世界所有伟大宗教的起源是神圣的,它们的基本原则完全和谐一致,它们的目标和意旨是一致和相同的,它们的教义是同一真理的不同角度,它们的作用是互补的,它们的差异是存在于教义中的次要方面,它们的使命代表人类社会灵性发展的连续阶段。”
巴哈伊教承认天堂地狱是存在的,但对它们赋以新意,认为天堂可以看作是接近上帝的一种状态,地狱则是远离上帝的一种状态。每一种状态都是个人在灵性方面努力发展或是缺乏发展的自然结果,灵性进步的钥匙即是跟随上帝显示者所指之道。这种思想与巴布教派是一致的,巴布有言:“天堂者,能认识及敬爱造物,而自修完善,俾死后得进天堂,而享永久之道也。地狱者,不认识造物,不能修到完善之境,而失却天恩也。至于物质之天堂、地狱等,皆属理想而已。”
巴哈伊教义强调宗教与科学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并行不悖的,它们的本质一致。阿布杜巴哈指出:“宗教和科学是人类智慧飞向天空的两只翅膀,有了它们,人类的灵魂就能前进。缺少任何一只翅膀都是不可能飞起来的。假若有人勉强只用宗教的翅膀去飞,他就会堕入迷信的深渊;假若他仅用科学的一翼去飞,他不仅不会有进步,反而会掉入物质主义的泥潭。现在各种宗教都陷落到迷信的实践中。既不与他们所表述教义的真正原理相一致,又与现代科学结论相抵触。许多宗教的领袖相信宗教之重要,在于某些现成的教条的遵从、仪式和礼制的奉行!他们教导那些受他们所谓心灵诊治的人们作(有)同样的信仰。这些人牢牢地被钉死在表面的形式上,对于内在的真理倒反而莫名其妙了。”
在社会思想方面,巴哈伊教提出了一些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矛盾的主张。一方面,该教提倡人追求幸福是合理的,过舒适和豪华的物质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事,人可以住豪华住宅,使用金银器皿,穿丝绸服装,使用玫瑰露和高级香水,允许倾听歌曲和音乐。为此,它不仅承认私有制的合法性,而且主张贸易自由、开办银行,甚至可以放适度的高利贷。另一方面,该教又认为人们的财产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富人只是由于无知和缺乏理智才占有财产和拥有财富的,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些财富是无益的,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财产统统分出去。富人是可怜的,因为他们只知道去追求财富,而忘记了对死亡和后世的考虑。巴哈欧拉说:“你们要知道,真确的,财富乃一道巨大的藩篱,横隔在寻求者与其所寻、爱慕者与其所爱之间。富人,绝不可能到达祂(指上帝)尊前之天庭,也不可能进入那知足与顺命之城,只有极少数例外。凡是不受其财富阻碍得以进入永恒之国,亦不曾让财富剥夺不朽之域的富人有福了。”又说:“切莫因贫穷而烦恼,也别自信于富贵。因为富贵紧跟着贫穷,贫穷又紧跟着富贵。然而,一贫如洗却拥有上帝的,此乃一件奇妙的礼物。切莫小看其价值,因为最终它将使你富于上帝里。这样,你将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实质上你们皆为穷人。’以及这句圣言的涵义:‘上帝乃一切之拥有者。’”所以他号召:“洗去财富之污秽,以平静舒坦地进入贫穷之境;如此你便能从那超脱之涌泉畅饮永生之甘醇。”
巴哈欧拉的这些主张,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尘世的物质文明虽是人类进步的途径之一,但只有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人类幸福。物质文明如同一个玻璃球,精神文明如同光源,没有光明时,玻璃球只是漆黑一片。物质文明又如同躯体,无论多么别致、典雅与美丽,它本身是缺乏生机的。而精神文明有如灵魂,躯体的生命来自灵魂,没有灵魂时它仅是行尸走肉。
巴哈伊教对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进行了彻底改革,它主张简化甚至取消一切宗教仪式,因为通向安拉的道路是隐蔽的。
在这九项义务中,巴哈伊教重视祈祷,认为通过祷告才能使人与上帝联系。《至圣书》这样论证说:“每天早晚吟诵(或背诵)上帝的语言。忽略了这点的人,便是不忠于上帝的规诫与祂的圣约。凡今日放弃祈祷的人,便是已经背弃上帝的人。”
总之,巴哈伊教主张诸先知是一体的,都是安拉在地上的代表,是安拉的具体体现,而安拉是世界的中心。人类是安拉创造物中最高贵和最完善的,有永恒灵魂,灵魂脱离肉体后会以新的形式独立存在。它主张万教归一,宗教同源,天下皆为兄弟,强调社会伦理,不重视甚至否认宗教仪式,主张废除种族、阶级和宗教偏见,放弃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原则,取消国界,以实现“地球乃一国,万众皆其民”的地球村思想。世界语应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用它组织建立统一的世界议会,用以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巴哈伊教独特的宗教观告诉我们,宗教确实会适应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而随时改造自己、改变自己,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巴哈伊教在15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则告诉人们,只有消除宗教偏见,坚持团结统一,完成宗教的现代化转换,才能使宗教保持活力,并有益于全球社会的发展。巴哈伊教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最早完成了宗教的现代转换,所以保持了和全球社会发展同步的态势。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