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灾难现场的宗教应对体系
在线阅读 收藏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地灾难频发,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10多个国家,造成了人员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地震是近40年来全世界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是印度洋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让美国东南部名城新奥尔良几乎遭到灭顶之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害”。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加勒比岛国海地大地震、欧洲冰岛火山灰喷发、智利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印尼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2011年3月日本地震已造成数千人罹难、数十万人受灾,经济受到冲击,物资出现短缺。地震、海啸、大火再加上核电站爆炸、核辐射蔓延,日本正遭受着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等,这一系列的灾难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人们不禁思考,灾难是怎样产生的?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灾害不表示程度,灾害的程度加剧后,就会发展、演变成灾难。按照起因,灾害可以有人为灾害或自然灾害;根据原因、发生部位和发生机理划分有地质灾害、天气灾害和环境灾害、生化灾害和海洋灾害等。与此相对照,当灾害发生后,严重的后果不仅造成各种各样的物质损失,造成人身伤亡,而且造成强大的心理冲击和长久的情感伤痛。从宗教的角度来看,无论何种形式的灾难都可以从宗教本身的意义系统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同时宗教在灾难现场的慈善实践活动和种种公益行为,让人们开始关注宗教在公共领域的作为。在此,笔者拟提出“宗教的灾难应对体系”这样一种理论进一步讨论宗教如何应对灾难的问题。1809222

所谓宗教应对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者开始广泛关注的理论,西方健康心理学家把应对看作是个体面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包括情绪调节和行为调节。他们认为宗教应对是最有效的调节机制,这主要表现为其在心理干预机制方面的作用。笔者认为,如果把宗教应对理论扩大到宗教研究的宏观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这一相对的微观研究领域的话,那么宗教应对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在灾难现场宗教的种种应对行为。笔者认为,经过长期的灾难挑战,宗教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善的“宗教的灾难应对体系”。

所谓“宗教的灾难应对体系”是指宗教在面对灾难时有效积极应对,从理论到慈善实践活动都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系统。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