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收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前所未有地提出了许多创新命题。《决定》中一系列新思想、新命题,为我们重新认识、评估和探索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指明了新方向。

第一,《决定》准确把握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高度,为我们认识、反思和评估传统文化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应该占有的比重和扮演的角色,在提高综合国力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的口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明显是处于从属的边缘地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则在总结以前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新高度。《决定》提出:“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这段重要的论述,为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认识作为传统文化主体内容的儒释道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隔断历史、隔断传统凭空产生的,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扎根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决定》正是从这方面予以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重视文化,首先指的是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民族的壮大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过去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

《决定》还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四个“者”的提出,强调了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就谈不上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谈不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决定》对传统文化的定位,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说明,就为我们认识、反思、评估和运用传统文化方面指明了方向。

《决定》在许多地方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这个根,这既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前现实情况的概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主要特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有多种归纳、总结和概括,一般说来,儒释道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内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传统宗教中的优秀精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取消了其中的宗教因素,实际上就等于取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就要联系当代社会的实际,联系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要求和目标,进一步开发、弘扬“三教”中的优秀传统资源。

第二,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重新认识、反思和评估中华优秀文化,呼唤开辟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的新途径,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为建设中国先进文化服务。

《决定》指出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现状,并且列举了一些具体例证。比如,“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

从20世纪初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主流社会成员在认识、反思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长期存在着否定多、肯定少、批判多、继承少的现象。在有些历史时期,甚至存在着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甚至妖魔化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评估,从改革开放以后就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展开,并且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仅是思想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在社会各阶层中重视并且利用各种形式运用传统文化,尤其是运用儒释道文化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活动风起云涌,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在学术界,联系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探索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探索传统宗教如何融入现代社会,都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著作。在宗教界也出现了如何使古老宗教的理论和实践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探索。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资源,为丰富中国新文化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完全适应的种种现象,面对现存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更为重要和更为紧迫。在有很多人参与讨论救死扶伤、尊老爱幼这些道德规范是否要用法律手段来维持的时候,在社会上已经盛行寻找所谓“道德底线”的时候,我们除了应该具有深深的文化忧患意识,除了深刻认识道德滑坡已经达到危险程度之外,我们还能有多少理由超越历史时代对传统文化求全责备,还有多少理由批评仁义礼智信、慈悲喜舍等道德观念?在不少领域,已经出现了离开传统文化越来越远,背离中华优秀传统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倡导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得人心。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吸纳和融合了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了适应性强、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中积淀了丰富的关于提升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思想资源。我们要解决当今社会不断出现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矛盾,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这些优势传统资源在现代社会将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弘扬传统文化要以吸收有现代价值的内容为主,将有利于消除以前对传统文化妖魔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这样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工作。

第三,建设有民族特点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离不开传统文化提供的历史资源。在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方面,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提供的精神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十分广阔,可以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渠道十分众多。

《决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制定了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四个方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决定》指出,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这些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发展方面,为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儒释道三教中,孕育着丰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现在提出的道德标准,实际上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传统道德优秀资源的吸收和升华。我们现在所需要解决的,是要消除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解决这些方面矛盾的理论、方法、措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不仅仅是转变人的认识方面的内容,也有消除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甚至生理疾病的许多实践方面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应该有取舍的标准。有助于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某些问题,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困惑,有助于提升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应该成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可以预计,中华传统文化所能发挥的社会作用会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现代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发展服务,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