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称之为“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东西方的交往开始频繁起来。而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入华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国绘画领域,一批西方传教士画家进入清宫,他们接受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并融入其西洋绘画之中,使这一时期清朝宫廷绘画风格有所改变,形成新的画体和画风。大约从清康熙后期起,那些“擅长绘画的传教士以他们的绘画技艺,成为中国宫廷画家的成员,影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1809355。这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传教士画家就成为这一时期西洋艺术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其中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耶稣会士聂云龙(Giovanni Gherardini)1809356、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Joseph Castiglione)、法国耶稣会士王致诚(Jean-Denis Attiret)等。三人中关于郎世宁的研究最多也最为全面详细,对王致诚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20世纪曾有一些法国学者做过相关研究。1809357特别是裴化行神父于1943年发表于《震旦学报》的关于王致诚的近百页的长篇论文,其最大贡献在于使用西文材料叙述了来华之前王致诚的生平。1809358中国方面有关王致诚及其作品的研究则散见于方豪、杨伯达、聂崇正、莫小也等学者的文章之中。1809359因此,本文拟充分利用现有中文档案资料和《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王致诚及钱德明(M.Amiot)的信件,同时参考伯希和等前人研究成果,对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在华活动踪迹包括其作画情况、创作成就等作一考述,并澄清其间的某些误说。
汤开建: 男,汉族,湖南长沙人,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