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成立背景和经过
在线阅读 收藏

20世纪50年代,随着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拉美各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多数国家都受制于国内市场规模狭小和出口渠道不畅,因而寄希望于扩大地区内部的经贸合作与交流。联合国拉美经委会主张拉美各国通过实现经济一体化以获得更为广阔和稳定的市场,同时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改善生产结构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区域外部共同筑起一道保护自身工业化进程的屏障。

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智利在拉美地区属于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它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经贸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上述四国的贸易额占拉美地区内部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主要贸易产品是小麦、肉类、水果等农产品。为保护本国利益,四国曾多次针对对方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设置一系列壁垒,对贸易涉及的外汇进行管制。为缓解矛盾,它们希望签订一项既符合《关贸总协定》要求、又符合自身利益的地区性贸易合作协定。1958年8月,四国在智利举行专家会议,围绕成立次地区自由贸易区展开讨论。与会者认为必须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建立一个地区性优惠关税体系。1959年4月,四国再次在智利举行专家会议,草拟一份有关在拉美南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详细计划。计划认为,实现四国互惠贸易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自由贸易区,并欢迎其他拉美国家加入;成员国将展开多轮谈判,相互之间逐步取消关税以及其他贸易限制;允许成员国为保护其关键产业或政府特别扶持产业而对一些产品实行进口限制。一个贸易与支付委员会将负责领导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此后,玻利维亚、巴拉圭、秘鲁、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受邀参与对该计划的商讨。

1960年2月,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巴拉圭、秘鲁和乌拉圭的政府代表在乌拉圭签订《蒙得维的亚条约(1960)》。该条约的签署是拉美一体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标志着拉美地区一体化思想从理论转变为现实,拉美国家迈出了合作谋发展的重要一步。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ALALC)在同年6月宣告正式成立。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相继加入其中。协会希望用12年时间,通过多边协商逐步降低关税和清除贸易壁垒,在1973年建成一个囊括所有成员国在内的自由贸易区,最终目标是创建一个地区共同市场。

在协会成立之后的一段时期里,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快增长。各成员国用于协会内部贸易的商品种类逐渐多样化,一些非传统产品的出口不断扩大。协会对工业生产、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各成员国在如何平等分享一体化成果方面一直存在巨大分歧。协会各成员国的幅员、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一体化进程受益的程度也各不相同。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占协会内部贸易额的比例越来越高,并在与中小成员国的贸易中享有较大顺差。后者很快发现,协会单纯削减关税的做法仅仅有利于大成员国。它们认为,由于协会各成员国在经济规模、工业化水平、科技能力等方面存在较为悬殊的差别,一体化进程所产生的收益未能以均衡的方式进行分配,甚至担心自己沦为大成员国的原料供应国和产品销售地。位于安第斯地区的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同属拉美中小国家,希望在《蒙得维的亚条约(1960)》确立的框架内首先加强安第斯次地区的一体化,因而在1969年签订了《卡塔赫纳协定》,成立安第斯集团(后更名为安第斯共同体)。这是使拉美自由贸易协会趋于灵活化的首个尝试。

20世纪70年代,拉美自由贸易协会的一体化进程陷入停滞状态。协会只是每年举行例会,实质性谈判很少。各成员国把关注重点投向本国的经济发展计划,使分阶段降低进口关税的任务难以落实;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方面产生重重矛盾,阿根廷和巴西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尖锐。

为改变一体化进程的停滞局面,拉美自由贸易协会在1979年启动改组协会的筹备工作。1980年3月,协会成员国在委内瑞拉举行会议,讨论对拉美自由贸易协会的改组工作,目的是制定一项新的、更具灵活性的一体化计划,以取代即将于当年年底到期的《蒙得维的亚条约(1960)》。1980年6月,拉美自由贸易协会的11个成员国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举行特别会议,通过新《蒙得维的亚条约》草案,决定把拉美自由贸易协会转变为拉美一体化协会。协会实际上是要放弃成员国步调一致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做法,允许成员国开展多边或双边合作,通过建立与地区现实相适应的目标和灵活合作机制,使协会内部的一体化进程摆脱停滞状态。

1980年8月12日,11个成员国的代表在乌拉圭签署《蒙得维的亚条约(1980)》,拉美一体化协会在当天宣告正式成立,并于1981年3月正式开始运转。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