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的判断是合乎逻辑的,能够被历史证明的话,我们认为新帝国主义时代已经来临。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就意味着美国下一次进攻的开始,它会把伊拉克变成它的出发阵地,我们会有机会目睹一系列的,从1492年肇始的历史重演。美国要把所有敢于反抗,所有不服从它的国家和民族铲除。布什宣布的所谓的邪恶轴心,宣布的流氓国家,都是它的一种宣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要结束了。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还没有世界大战。这个观念要更新了,今后也不会有世界大战,有的将是更多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波谲云诡的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俄罗斯人在伊拉克战争中有个很好的说法,他们说这不仅是对萨达姆的考验,也是对世界的考验,对大国的考验,对大国结盟能力的考验。坦率地说,我认为从伊拉克战争中,我们中国人,我们的党、军队和人民应该反思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这是总的前提性的问题。第二,应当反思我们的策略,就是韬光养晦问题。韬光养晦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时候是个正确的抉择,尽管那时候国际格局已经开始变化,但变化并没有如此之剧烈,如此之深刻,如此之广泛,特别是它没有近在眼前。第三,就是发展经济与国防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1999年5月初,在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之前,北约秘书长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让我们这些在和平与发展中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人颇感意外和不解。当时,他说北约东扩不止于欧洲。科索沃战争时,我们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但是毕竟我们实际的心态是隔岸观火。因为我们知道科索沃战争是美国进一步地削弱俄罗斯,围困俄罗斯,使其能够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垮台以后在欧洲确立它的主导地位的一场战争。但是,没想到北约东扩,不止于将苏联东欧集团的国家更多地拉进去。那下面的目标是哪里呢?实际上再往远看就是中国了,那就意味着把同中国毗邻的中亚国家拉入美国的麾下。美利坚民族喜爱拳击,善于拳击。拳击的高境界是打组合拳。当1999年5月7日八国外长会议召开时,就是俄罗斯放弃了原来的盟友,跳到了美国的战壕里,希望美国安排科索沃停战后的利益分赃问题之时,科索沃战争在逻辑上就已经结束了。紧接着美国就不失时机地把炸弹扔到了中国大使馆。1999年我们在《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中分析指出:“北约东扩、西进,会师中国。”现在美国的铁蹄已经踏到中国的大门口。如果美国下一个目标是朝鲜的话,它就完成了对中国的战术包围。
伊拉克的战争给世界各国都上了一课,所有美国宣布的流氓国家、邪恶轴心国,都在吸取教训。萨达姆政权之所以垮台,伊拉克被美国占领,恰恰不是因为它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是正好相反的原因。朝鲜已经指出,伊拉克自毁长城,自己削减军备。在美国开战的前几天,伊拉克还在销毁自己的导弹,真是很可悲。现在大家都明白了,没有任何余地,没有任何选择,该做什么就要抓紧了。
伊朗启动了自己的核反应堆,朝鲜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都属于美国侵略伊拉克引起的连带反应。现在大家遇到的都是毛泽东所说的,武松在景阳冈上遇到的问题。美国现在对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国,还比较客气,但美国人自己其实很清楚,真正能够威胁美国绝对安全的并不是那些“流氓”小国。现在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国都意识到了美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但都在韬光养晦。能够韬光养晦最好,但是问题是,大家都希望自己韬光养晦,希望别人能为自己抗御风寒,为自己火中取栗,恐怕这正是美国所最希望看到的。
伊拉克战争使我们思考。我们关心伊拉克问题,对伊拉克人民、对阿拉伯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也同时更加关心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的事业,关心我们的国际环境,关心我们的国家安全。现在有一种强烈的声音,强调要和美国保持一种和平、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当然,我们一定要维持世界和平,一定要保证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这是邓小平同志为我们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我们都由衷地希望能够和美国和平共处。但这不是问题,而只是一种愿望。现在真正的问题是,怎么样能够保持和平共处关系。
提到保持和平共处,就很自然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外交思想,包括我们在中外历史上的绥靖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历史上,在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争端当中,绥靖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绥靖主义成了贬义词,但实际上绥靖主义从历史上看不失为一种策略,它在历史上既有失败的教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比如说中国历史上,在汉朝的初年,结束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对于当时活跃于西北边境的匈奴,汉王朝长期采取了绥靖主义的政策,起了非常好的效果,为汉朝赢得了非常宝贵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当时采取和亲、发展贸易关系的宁边的策略,确实取得了效果。南宋的绍兴议和,也使南宋得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稳定和发展。
但是,对于绥靖主义,我们不应该被表面的历史现象所牵动,仅从表面去考虑问题,关键要搞清楚绥靖主义背后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绥靖主义可以作为一种策略使用,在什么条件下不能使用;在什么条件下可能成功,什么条件下可能失败。绥靖主义在我国历史上也同样有许多失败的例子。1848年以后琦善和耆英的讨好外交,抗日战争中汪精卫的曲线救国,都是失败的典型。
绥靖主义作为政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对手对你的利益欲求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是根本问题。在外交斗争中,在国与国的斗争中,矛盾的性质是什么?如果对手只寻求有限利益,绥靖主义就不失为一种可以选择的策略。历史上,我国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地区的野心一般情况下是有限的,它的行为方式是游击式的,强掠式的,打一下就回去了,不是要住在这个地方,不像美国对伊拉克。
绥靖主义策略不可能实行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对手对你的企图是无限的,不光是要你的钱,也要你的命,要全部地占领你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无论怎么妥协都不行。中国历史上导致绥靖政策失败的都是这种情况。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对手和对手的意图。与此相关的还有对手的实力。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其实这话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句话,反过来说,强国无外交。因为强国本无须外交,如今天的美国,大不了蛮干就是了。应当说,弱国恰恰要有外交,弱国更需要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弱国如果一味地妥协、退让,只能加剧困境,加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