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被国际社会热议了半个多世纪但迄无结论的问题。广大非关键货币国家(地区)一直在抱怨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但是,这种主要基于道义理由的责难不可能产生实质性效果,因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及其演化,一向就只相信经济和金融的实力:在国际金本位时期,拥有大量黄金储备的国家可以主宰世界;而在不兑换的法偿货币时代,则是那些在全球生产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能够让自己的货币走遍全球,为其他国家使用和持有,并且以此来左右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动态。基于这样的道理,今天我们所以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问题列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议题之一,也正是因为21世纪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的长达20余年的高速增长,更是已经大大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实力对比。实力格局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引发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诉求。
改革开放,研究报告,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李扬: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数专家委员会主席,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5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5年获“中国软科学奖”,同年获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2016年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22年获“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研究项目20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主编3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3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经济学卷。主编《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宏观经济、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