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新丝绸之路”和美日同盟的地缘战略:挑战与机遇
在线阅读 收藏

原文标题:China’s “New Silk Road” and US-Japan Alliance Geostrateg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文章框架: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政策及其对美日同盟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政策表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全球大国;分析中国“新丝绸之路”政策以及美日同盟的地缘政治挑战和机遇;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或“一带一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战略优势,进一步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利益绑定在一起;“新丝绸之路”是类似于美国和俄罗斯举措的替代举措;“新丝绸之路”政策提供的地缘政治联系是广阔的;美日同盟的底线是中国的新贸易路线,反映了其全球野心;分析了中国在“亚洲地中海”拥有重要的军事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美日同盟必须有意识地认识到其地缘政治环境;分析了中国在更广泛的欧亚地缘政治环境中的“新丝绸之路”政策。

观点摘要:

1.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政策及其对美日同盟地缘政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通过古典地缘政治视角研究这一政策后,该报告认为中国的西进重点需要一个全球联盟地缘战略,旨在确保欧亚大陆权力的平衡。作为抵消中国战略前景的一种方式,必须积极寻求维持欧亚大国的权力划分,并维护中亚作为一个开放与竞争经济区的地位。俄罗斯-中国或中欧安全伙伴关系——通过“新丝绸之路”倡议的经济合作推动——将对欧亚大陆的权力平衡以及由美国主导的自由世界秩序(美国和日本都致力于维护这一秩序)造成威胁。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全球问题,它对欧亚大陆的权力平衡和全球现状(促进了美国和日本的繁荣)有着明显的影响,中国经济崛起的宏伟“规模和范围”使国际力量分布产生巨变。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Kaplan)认为:“仅仅为了确保其经济需求,中国正在改变东半球的力量平衡,这将使美国担忧。”

2.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政策对战略安全的影响,需要研究地缘政治。尽管人们经常将重点放在中国的海上行为,但是新兴风险并不局限于海事领域。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海洋的战略价值,但鉴于美日同盟的海上力量(这是中国在东部投射力量的一个障碍),中国希望在挑战美日同盟对毗邻中国大陆的海域实施控制之前,巩固其经济增长。随着中国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发展,它正将目光从其自身的不发达地区、中亚和中东转向欧洲市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政策表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全球大国,而不仅仅是一个区域大国。“亚洲地中海”是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创造的术语,用来形容综合海洋区域范围,从日本海到印度洋,包括东海、南海以及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线。中国正在将其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扩展至遥远的欧洲和非洲,并在这一进程中维护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位。虽然“新丝绸之路”对美国和日本产生新的挑战,但正因为该政策扩大和巩固了中国力量的前景,所以它为该同盟带来新的机遇,并在新的地缘政治方法中予以协调。

3.在分析中国“新丝绸之路”政策以及美日同盟的地缘政治挑战和机遇时,该报告借鉴了古典地缘政治学。通过解释地缘政治理论,该报告运用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和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理论探讨联盟地缘战略逻辑。然后,该报告谈到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新丝绸之路”政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大陆部分的路线。最后,该报告研究了存在的机遇:调整美日同盟以维持欧亚大陆力量平衡,并认为由中国加强其在中亚地位引起的失衡需要平衡传统东亚海事领域以外的活动。总之,该报告试图为美日同盟提供一个传统平衡方法的古典地缘政治框架,旨在对抗中国在横跨亚欧大陆的贸易路线的扩展。哈尔福德·麦金德1904年的论文开创了地缘政治学科,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地缘政治学最早的作品之一。哈尔福德·麦金德将欧亚大陆定义为“枢纽地区”(或“心脏地带”),并研究了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援引铁路带来的流动性优势,同时承认海域扩展在现代欧洲历史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哈尔福德·麦金德指出,现在横贯大陆的铁路线已内化为大陆力量的重要条件,尤其是欧亚大陆(包括欧亚大陆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4.虽然争议不断,但是古典地缘政治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全球视角。麦金德的研究表明,必须采用一个真正的全球观,而不是在有限的系统(如“欧洲”或“亚太”)内使国家行为概念化。从广泛的角度来看,战略家们可以分析欧亚大陆的不平衡如何影响连接亚太地区的边缘国家,如日本。地缘政治和权力平衡的焦点可以解释欧亚大陆的战略平衡如何影响“亚洲地中海”国家和遥远的大国(如美国)。为影响战略平衡,一些国家采取地缘政治的权力平衡,并发展当地联盟(如美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权力平衡可以说是美日同盟存在的理由,这源于欧亚地缘政治的严酷现实以及美国战略家排除大陆霸权出现的愿望。

5.尼古拉斯·斯皮克曼提供的地缘政治见解几十年来一直处于美国大战略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巩固美日同盟,使其具有持久性。斯皮克曼认为,联盟是美国的手段,用以保持欧亚大陆的权力平衡,并通过该手段平衡其作为太平洋大国的地位。最近,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an Evera)和爱伦·弗莱堡(Aaron Friedberg)称,20世纪的美国大战略旨在确保欧亚大陆的政治分歧,并防止任何单一大国在欧洲大陆实现霸权。

6.由于将日本在亚洲的地缘政治地位比作英国在欧洲的地缘政治地位,斯皮克曼认为,美国必须对日本采取类似的保护政策,以保持欧亚大陆东部地区的战略平衡,正如其在西方对英国所做的一样。日本和美国需要彼此来平衡中国,因为一个不平衡的中国将威胁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在斯皮克曼看来,美国与日本的联盟是必要的,以对抗中国的扩张,防止中国控制日本,从而阻挠中国在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主导地位。从地缘政治角度看,美国总是对日本的政治独立和军事感兴趣,因为两国是天然盟友,并在日本安全领域以及在“亚洲地中海”的海上自由访问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日本也一样,除了需要确保本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外,它还要平衡中国权力的扩张,以保持“亚洲地中海”重要海上航线的开放,维护有关使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全球规范,加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地位——这些目标是日本的战略利益。

7.斯皮克曼的平衡地缘战略是积极的,不需要等到中国(或任何其他潜在的霸权)已努力控制周围地区(无论是在陆上还是海上)才实施。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安全和政治独立确保了欧亚的权力平衡,并遏制了敌对势力,如苏联(USSR)、中国和朝鲜。此外,日本的安全与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和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相关。简言之,确保美日同盟双方的安全,必须积极努力保持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中国是哈尔福德·麦金德特别关注的地区,不是因为其1904年的军事力量,而是由于其地缘政治地位。和俄罗斯一样,中国不仅占据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一部分,而且也具有“海洋临街”优势,这对投射海上力量至关重要。中国庞大的海岸线是一个不小的地缘优势,因为它确保中国既可以进入欧亚大陆,也可以进入太平洋温暖的水域。按理说,漫长的海岸线不容易受到入侵,并且其维护费用比广泛的陆地边界的维护费用要少。由于中国外交官的熟练技巧,中国的陆地边界现在比过去更为安全。

8.地缘政治财富使中国拥有超过9000英里(相当于14484.096公里)的漫长海岸线,这一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毗邻东海和南海,其中包括“亚洲地中海”的一部分。然而,地缘政治现实使中国一直无法控制这个地区,因为其对内部领土的关注也使得它容易受到海上强国的经济剥削。尽管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的战略思想将本国描述为一个陆地大国。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Kaplan)指出,“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在本质上是地域性的,并进一步指出,中国领导人已经将其陆地国家倾向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上霸权思维融合在一起。为准备争夺对海域的控制权,中国已表现出对海上“突破”的兴趣,为取得这一突破,(至少)需要控制中国台湾地区以及附近的海上强国。

9.中国并不是试图采取一种冒险、公开的进攻姿势(涉及直接征服邻国),而是开始巩固其经济的崛起和区域影响力,通过有利的陆上贸易路线将中国大陆与欧亚大陆贸易伙伴连接在一起,并通过海上路线将中国大陆与非洲连接在一起。因为中国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美日同盟(在海洋领域拥有许多优势),所以渐进的(但仍然是强制性的)应对策略最能反映中国的战略思想,从而可以在避免直接冲突的同时等待时机,积蓄力量,扩大战略深度。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地缘政治活动不局限于沿海地区,正如一位中国将军所认为的那样,中国是时候“向西看”了,并努力“抓住世界的中心”。

10.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或“一带一路”)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耗资近1万亿美元,将通过60多个国家,约占全球GDP的40%。“一带”指的是该项目的陆路部分,主要是一个高铁、公路和管道网络,而“一路”指的是海上航道,它将把从欧洲到非洲以及从非洲到亚洲的港口连接起来。中国寻求通过发展与周边欠发达地区和横跨欧亚大陆区域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巩固其经济崛起。此外,这一路线使中国能够确保通过陆路和海上运输重要资源的安全性,而不是主要靠海运,并且可以有效避免可能由美日同盟控制东海和南海航线所带来的许多潜在挑战。

11.报告还提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战略优势。从中国的地理位置来看,欧亚大陆可以通过亚洲中部和西北部为中国提供“包抄”美国的机会,从陆路进入波斯湾和印度洋,否定或严重削弱美国的海上优势,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能够控制世界主要的海上贸易路线,在维护海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一个地缘战略手段,用于对抗美国和日本为确保在“亚洲地中海”上自由访问而做出的联合努力,并可减少海上封锁带来的影响(如果台湾海峡发生紧急事件)。中国担忧美日同盟海上封锁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涉及关键的资源,如能源进口——2009年,中国77%的进口石油通过马六甲海峡。发展通过中东和中亚地区的贸易路线和能源管道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安全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正如伊丽莎白·伊科诺米(Elizabeth Economy)和迈克尔·利维(Michael Levy)所解释的:“对于来自中亚的供应,增加的管道可能会给美国(或印度,或俄罗斯)在未来战争中切断中国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线的每一份努力增加难度和风险。”

12.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Wang Jisi)呼吁中国“西进”,并遵循哈尔福德·麦金德的推理建立一个“新的地缘政治”,将中亚从封闭的内陆国家转变为四通八达的地区以及延伸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海港,从而为中国在该区域提供市场准入。孙云认为,采用“西进”战略的重点将为中国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地理区域,以摆脱美国的统治,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结合中国旨在发展西部地区并使西部地区现代化的“西部大开发”政策,“新丝绸之路”将创建横跨欧亚大陆的能源管道、公路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战略网,这将确保中国获得来自亚洲、中东、欧洲和非洲的商品和市场,进一步将“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利益绑定在一起,为中国扩大区域影响力奠定基础,并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生产经销系统和经济秩序建立。中国“西进”战略的重点体现在它的中亚政策上。

13.格雷姆·赫德(Graeme P.Herd)指出:“美国转向亚太地区进一步加快中国为增加与中亚连接正在进行的努力——作为一种手段来打破包围和遏制。”因此,中亚代表了中国的前景,这种手段抵消美国和日本在“亚洲地中海”的海上优势,同时削弱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该地区卓越的经济参与者,致力于加强中亚国家“正在进行的战略转型”。为加速这种转变,中亚国家正在向中国看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担忧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复仇主义。对于中亚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模式更优于俄罗斯统治,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强硬的政治干预。

14.“新丝绸之路”是类似于美国和俄罗斯举措的替代举措。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新丝绸之路”是用来替代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一个举措,TPP成员完全由海洋国家组成,TPP被一些中国战略家认为是遏制中国的一种经济手段。此外,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政策,而不同于美国版幻想的贸易路线,对于许多观察家来说,这似乎是“不现实的”,或者仅仅是“一个口号”。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机构,旨在开发和连接欧亚腹地的一部分北部地区,“新丝绸之路”对俄罗斯提出战略挑战,因为其路线将一些原苏联国家连接在一起,这些国家传统上被认为是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一部分。两个欧亚基础设施项目可能无法同时存在,因为“新丝绸之路”很可能会“吸收”俄罗斯试图开发的类似欧亚经济联盟的举措。

15.“新丝绸之路”政策提供的地缘政治联系是广阔的,它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机遇,在“亚洲地中海”以外的地区进行军事部署。由于铁路和公路很容易受到恐怖袭击、分裂破坏、环境灾害和所有种类军事行动的影响,并且中国将是这一贸易网络的主要受益者,我们希望中国军方在这些线路的保护中发挥作用,也能够保护中国领土边界以外的地区。这一安全要求将需要与“新丝绸之路”沿线的关键国家建立军事关系,特别是在“一带”沿线的欠发达地区以及“一路”沿线的关键海港。为此,中国一直在增加对中亚国家的军事援助,并不断扩大其在该地区的特别行动(如打击毒品贩运和提高反恐能力)。尽管上海合作组织能够促进“新丝绸之路”基础设施的发展,但这些安全投资不涉及俄罗斯和上海合作组织。根据这些发展,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D.Kaplan)指出,“中国可能存在于中亚、印度洋、东南亚以及西太平洋地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领域”。

16.美日同盟的底线是,中国的新贸易路线反映了其全球野心,并且如果同盟不希望面临中国的区域霸权,那么将需要对其进行平衡。正如这一分析所示,这样一个庞大的交易网络的建立将对欧亚大陆的力量平衡产生战略影响。由于中国在横跨欧亚大陆地区进行快速的建设活动,中国需要平衡美日同盟的担忧。特别是,一个安全的路线能减轻不利影响,增加许多强制性海上工具的政治成本,尤其是进行封锁。减轻这些风险需要美日同盟采取全球平衡的地缘战略——包括明智地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旨在维持欧亚大陆平衡——或者冒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欧亚大陆贸易路线中进行不平衡整合的风险。

17.美国和日本都致力于建立同盟来解决中国权力扩大的问题,而非独自解决。正如报告在前一部分所解释的那样,日本和美国都有共同的利益,以防止中国权力的“扩张”和中国区域霸权的出现。在这样做时,该同盟的做法最好是独立尝试,以限制中国的力量,因为这将确保更统一的外交政策和立场,并且这样的尝试将不太容易出现由于不同的战略重点产生的分歧。例如,尽管该同盟都有参与伊朗基础设施问题的兴趣,但是美国和日本拥有不同的区域优先事项。从美日同盟各自的利益上理解,奥巴马政府以前的美国外交政策一直反对重振与伊朗的关系,而日本的外交政策则希望谨慎改善与伊朗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在能源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政策倾向于强调伊朗想要成为一个核大国的愿望,而日本担心中国最终将主导欧亚大陆的贸易和自然资源市场。美日同盟寻求解决欧亚力量平衡的方法,将确保相关问题处于地缘政治框架的背景下,并且将提供机会,协调共同外交政策以回应维持欧亚战略的平衡。

18.鉴于同盟的范围扩大,那么扩大美日安全合作的制约因素是什么?首先,鉴于美国-日本对欧亚大陆权力平衡的安全要求,任何地缘政治的方法都应该反映这些目标。其次,考虑到同盟的处理方式,建议必须是现实的,旨在纠正同盟的不平衡,而不是独立活动。最后,任何战略必须符合双方的文化、利益和安全要求。撇开传统的不干涉外交政策,日本已表现出愿意参与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中亚,该区域紧邻中国西部边缘,是“新丝绸之路”中转环节的关键区域。虽然日本将不可能抗衡中国投资的规模和分量,但是安倍晋三首相于2015年访问了五个中亚国家,而且日本私人部门在中亚的持续投资表明,日本有意成为中亚国家可靠的经济伙伴。在某种程度上,权力平衡问题以及遏制中国的需要激励日本参与到中亚建设之中。另外,这里提出的地缘战略符合日本的经济利益,不需要军事行动,这与日本文化一致。

19.基于先前中国西部地缘战略上的分析,该报告提出了几点建议。目前有三个“本土”欧亚“大国”——欧盟、俄罗斯和中国。从权力平衡的角度来看,这符合美日同盟的利益,以帮助本地区欧亚“大国”之间的平衡活动。此外,虽然美国不是一个“本土”的欧亚“大国”,但是中国-美国-俄罗斯之间的三角关系是目前欧亚大陆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由这些国家的地缘政治互动决定的。

20.上述提到的三个欧亚“大国”中,只有中国在“亚洲地中海”拥有重要的军事存在。但是在欧亚大陆,新的区域枢纽是中亚,这是一个地缘政治焦点:俄罗斯和中国拥有重要的发展利益,并共享“驱逐”美国影响力的利益。主要是由于最近在其西部边缘(如乌克兰和叙利亚)相关承诺的成本,俄罗斯发现其在该区域很难与中国进行地区竞争——正如奥尔科特(Martha Brill Olcott)所说:“俄罗斯不能有效应对中国与中亚邻国的经济联系。”此外,美国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遏制政策推动了两个欧亚“大国”的战略合作,尽管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正在被削弱,但这样的结果是不可接受的,将影响美日同盟以及美国在欧盟的利益。

21.自从中国开始“驱逐”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势力、影响力,为了重新找回主动权,美日同盟应采取一种平衡的姿态,并试图与俄罗斯进行适度的和解。鉴于地理位置,该同盟独自尝试抗衡“新丝绸之路”和中国权力的西部扩张是不现实的。作为替代的方法,该同盟必须采用外交手段,重视竞争和互补平衡同盟的应用,来限制中国影响力的扩大。美日同盟应该旨在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并恢复中国-俄罗斯的平衡,而不是支持美国大战略的方法、利用北约(NATO)和欧亚大陆东部民主国家联盟同时遏制两个大国。这两个大国对美日同盟的安全至关重要,并且美日两国应该明确将其作为重要的同盟利益。

22.与此同时,即使“俄中轴心”未能实现,也不应忽视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因为欧洲对中国“新丝绸之路”的支持被低估。与俄罗斯对战略安全的关注不同,欧洲的政策分析视角往往集中在经济问题上。然而,即使它专注于地缘政治问题,欧洲的战略家们也经常把俄罗斯视为主要的安全威胁,这导致欧洲和中国结合以应对俄罗斯的抗衡。由中国控制的穿越欧亚大陆的陆上贸易路线通过高铁连接起来,欧盟欢迎“新丝绸之路”政策,因为中亚稳定会使欧洲受益,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中亚为其对俄罗斯能源进口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法。由于欧洲担忧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欧洲曾呼吁建立一个高铁贸易通道(也反映了中国的“新丝绸之路”)以及改善中亚地区之间数据连接的“虚拟丝绸之路”。

23.在俄罗斯没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争论的情况下,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将进一步削弱俄罗斯制衡中国力量的立场,使其在政治上被孤立、包围,在西部边界容易受到北约的影响,在南部和东部边界容易受到中国的影响。俄罗斯认为,“自信和反西方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会被抵消、分散”。这种动态反映在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上——俄罗斯的战略是寻求反对欧洲,而中国的战略是寻求促进与欧盟的“文明伙伴关系”。总之,“新丝绸之路”削弱了中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之一(俄罗斯),同时与另一个伙伴(欧洲)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美日同盟会发现其更难以制衡中国,那么欧洲和俄罗斯——两个可能会制衡中国(将成为区域新兴霸权的国家)——将不愿意或无法平衡中国的力量。

24.具体来说,美国和日本可以采取措施,通过解决一些持续的纠纷来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和日本在千岛群岛争端上的妥协与合作表明,俄罗斯被认为可以用来抗衡中国的野心。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于5月6日就千岛群岛争端举行的最近一次会议显示,这一问题正在取得一些进展,因为俄罗斯似乎也想要解决该问题,即使需要做出妥协。领土争端必须被公平地解决,但日本试图采取与俄罗斯能源出口和基础设施发展合作的优惠形式做出妥协。同时,美国可以缓和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减少对俄罗斯在叙利亚冒险主义的评论。经济手段不容忽视,如通过支持俄罗斯进口,提高俄罗斯贸易基础设施的竞争力,在“新丝绸之路”之外提供另一种选择,从而通过竞争缓和中国的影响力,确保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垄断或控制新兴的东西交通走廊”。为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美日同盟的最终目标是协助俄罗斯重振实力,来抗衡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这可能对中国的西部扩张造成障碍,并对中国在欧洲的贸易利益展开竞争。理查德·鲍彻(Richard Boucher)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国家主导中亚,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就是胜利。”

25.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一努力,美国和日本应利用战略通信工具,在俄罗斯引发对中国力量的担忧。俄罗斯天然的地缘政治作用可以用来抗衡中国的力量。鉴于其与中国共有的绵长的陆地边界,中国移民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摩擦以及其在“近邻”的弱势地位,俄罗斯有理由担心中国的影响力向西扩张,然而中国正积极寻求缓解这些不安全感。虽然考虑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但是欧洲联盟应该寻求缓解俄罗斯西部外围的压力,同时确保恢复俄罗斯的平衡作用。类似于对俄罗斯的通信努力,美日同盟应该关注欧洲对中国糟糕的人权记录、在“亚洲地中海”的夸张行为以及不遵守国际规范的担忧。最终,美日同盟的目标不是与俄罗斯结盟对抗中国,而是恢复平衡关系,并确保欧亚大陆具有多元化和竞争性,而非统一性和垄断性。

26.在加强竞争和削弱中国对欧亚大陆贸易路线垄断控制的目标下,美日同盟应该把重心放在中亚战略上,通过伊朗将日本和印度与中亚联系在一起。对“新丝绸之路”的任何地理评论将表明该路线的目的是忽略并孤立印度,印度是中国的另一个战略竞争对手。相对于印度次大陆地理的优势,巴基斯坦是印度进入中亚的直接障碍。中国正试图利用其“新丝绸之路”、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以及对巴基斯坦西南海岸瓜达尔港口的相应控制进入中亚。因此,美国和日本应该推动印度-美国-日本联合发展战略,提供日本制造的高铁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补贴来自美国和印度的经济援助),通过伊朗的恰巴哈尔港(Chabahar)将印度连接至中亚。出于改善与俄罗斯关系的地缘政治需要,美日同盟必须寻求谨慎地改善与伊朗的关系。伊朗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新丝绸之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作用,另外,就印度、美国、日本进入中亚而言,恰巴哈尔港是最直接的方式。印度最近将1.5亿美元的信贷审批用于支持伊朗恰巴哈尔港的发展,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美日同盟提供了机会以提高其有效访问中亚的能力。

27.就海上姿态而言,一方面,美日同盟应该优先考虑维持在海事领域的军事优势,这将确保“亚洲地中海”权力的平衡,从而遏制中国在海上突围的企图;另一方面,“亚洲地中海”不应该是美日同盟唯一努力的焦点。西部大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手段,来包抄美日同盟对中国大陆的访问及影响;在海事领域,其使中国“从后门溜出去”,通过巴基斯坦进入印度洋。特别是中国的海军力量开始沿“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合并,这条路线位于瓜达尔港和中国在吉布提的新海军基地之间。这些中国基地的位置将使中国保护其海上航线,但是它也威胁到美日同盟的利益,特别是日本作为能源进口国的要求。

28.在进行任何具体的平衡活动之前,美日同盟必须有意识地认识到其地缘政治环境。正如奥斯林(Michael Auslin)所观察的那样,美日同盟会惊讶于挑战现状的新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对地缘政治环境封闭和目光短浅的看法造成的。相反,一个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视角不能只关注海上问题,而忽视中国在欧亚大陆大国地位的巩固。这样一个全面的地缘政治观认为,在美国和日本的地缘战略预测上,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大国是可以被接受的;中国作为一个地区或全球霸权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29.该报告分析了中国在更广泛的欧亚地缘政治环境中的“新丝绸之路”政策。不满足于在“亚洲地中海”的海上资产以及为了避免与美日同盟海军力量的直接对抗,中国正在将其重点转向西部,将其最贫穷的省份通过高铁与中亚、中东和欧洲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削弱控制中亚关键地区的俄罗斯,并将欧洲和非洲融入这一贸易网络中。中国的做法正在扰乱欧亚大陆的战略平衡。除了把这些挑战置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之外,该报告的研究表明,美日同盟有机会修改其地缘战略,以发挥更加积极的平衡作用。

30.为减少“新丝绸之路”对美日同盟带来的风险,一些具体的建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美日同盟必须尽一切力量,以确保三个欧亚“大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仍然存在分歧。其次,中亚作为中国“新丝绸之路”贸易的关键区域,其必须保持开放,为此,美日同盟必须与印度合作(印度在这方面有相同的利益),以确保该地区是开放的,并且中国不会成为该地区经济利益的垄断力量。最后,美日同盟必须努力扩大和巩固其在印度洋的海上霸主地位,在印度洋,中国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瞄准并投射其海上力量。

31.如果美日同盟致力于实现合作双方的重要安全目标,那么积极对中国欧亚霸权的出现进行平衡必须成为美日同盟地缘政治议程的一部分。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警告称:“如果力量是自由的、不平衡的、未被吸收的,那么它可以被用在遥远的地区。”鉴于此,美国和日本必须抓住机遇,在中国巩固在欧亚大陆的权力(使美日同盟的海上优势减弱)之前,应对“新丝绸之路”将造成的不平衡。为中国发展成为欧亚霸权提供畅通无阻的机会是愚蠢的、目光短浅的。一旦中国确保其西部边界安全,并实现相当于一个大陆突破的目标,美日同盟不仅会受到根深蒂固的、实力越来越雄厚的中国的影响,而且将失去务实的地缘战略选择,中国将成功应对一切争端。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