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Sino-EU Relations,a Post-Brexit Jump into the Unknown?
文章框架:中国将对英国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中英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在东欧和中欧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伦敦将继续在金融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新英国”将变得不那么具有市场吸引力。
观点摘要:
1.即将卸任的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曾自豪地称,西方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比英国更欢迎中国的投资。英国离开欧盟后,中英关系将发生什么变化?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宣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一起迎接我们两国的黄金十年。”在此次访问期间,习近平在白金汉宫受到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Ⅱ)的热情款待,并在英国议会作为贵宾发表讲话。过去三年中,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和财政大臣奥斯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预料到了投票结果,其与一些欧盟以外的亚洲国家进行接触,尤其是中国,中国将对英国的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融资,包括核电站、高速铁路和机场基础设施。
2.现在,在全民公投后的动荡中,卡梅伦即将卸任,奥斯本的未来仍然不确定。现在中英关系将发生什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近日表示,她认为英国脱欧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她说:“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对中国-欧盟关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与中国媒体对中英2015年关系的评论相去甚远,英国决定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西方国家,并希望吸引中国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这激怒了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
3.卡梅伦曾自豪地说,“英国比西方世界的任何国家对中国投资更开放”。英国目前是中国外商投资的最主要目的地,自2000年以来,中国在英已累计投资166亿美元(包括2015年的33亿美元),在去年秋天习近平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许多谅解备忘录。几个月前,中国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以及欧洲的主要投资者王健林警告称:“如果英国脱出欧盟,那么许多中国企业会考虑将其驻欧洲的总部转移到其他国家。”并补充道,“英国脱欧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将为投资者和签证问题带来更多的障碍和挑战”。《环球时报》更同情英国的情况,在公投后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公投将“很可能是一起标志性事件,证明英国正在朝着一个小国家、少人口的国家方向前进”。
4.中国的领导人对公投的结果很困惑,公投不仅造成了一些障碍,还导致该国首相的辞职以及进一步对支持自治的公投(即在苏格兰)造成风险。对于一个将所有权力集中保留的共产党来说,卡梅伦作为一个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毕竟,中国对英国没有特别的意图。中英两国都有着复杂的历史。中国还将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一段时期称为“屈辱的世纪”,其中包括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另外,香港回归中国,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SAR)仅仅只有19年的时间。随着“黄金十年”的展开,香港面临着最困难的时期。
5.一开始,中国热衷于密切参与欧盟事务,欧盟是紧随美国之后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技术转让的来源,还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和亚洲项目的盟友,亦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盟友。在这方面,中国肯定要继续与欧盟机构和个别国家进行紧密的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东欧和中欧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习近平最近访问了波兰和捷克共和国,两国收到了中国大量的财务承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交易平台(中国政府在英国发行人民币债券)之一,伦敦将继续在金融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游客(包括为购房者寻找新的机会)将继续涌向该城市。但当谈到作为中国-欧盟的桥梁时,很显然,北京将寻找替代国,特别是德国,其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最近第九次访问中国,并成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问题,包括贸易、投资及互惠原则以及人权、规范非政府组织的新法律和南海的领土主张问题。自英国领导人在中国使用这种政策以来,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尽管一些英国政客现在呼吁重新评估该国的中国政策,但是为了保持贸易和投资(在英国脱欧后的不确定情况下),英国只能适应中国。
6.就所有开放性而言,“新英国”将变得不那么具有市场吸引力。英国脱欧后,中国也将失去一个欧盟中的自由贸易支持者——这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一项协议,这一28国集团正在考虑决定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市场经济地位影响反倾销税的使用方式。欧洲钢铁工业的就业是脆弱的。由于欧洲议会于5月12日通过了一项决议,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许多欧洲政客担心中国对本国更多的经济参与将导致更多的便宜商品与欧洲制造的产品竞争而使就业机会更少。中国和欧盟之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现在正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因为欧盟更关注的是与中国敲定一项全面的投资协议。欧洲公司一直在为签署这样一个协议进行游说。虽然它几乎肯定会充分利用英国的自治,但是中国不喜欢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国内外的动荡时期。中国担心对执政党的挑战以及反全球化的态度,这可能会影响其作为一个全球化受益者的形象。至于欧洲,德国和法国与中国都有强大的关系。在它们的支持下,欧盟委员会刚刚发表了对中国雄心勃勃的新战略。看起来,英国将不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