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Commentary:Environmental Policy Issues in the “New Normal” Era of China
文章框架:“新常态”这一术语在国内外广泛传播且备受关注;“新常态”时期中国的政策选择。
观点摘要:
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担忧成为2015年的头条,在今年初,这种情况继续恶化。正从大萧条中平稳复苏的美国同样也存在着悲观情绪。造成这种悲观看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2001~2011年,中国GDP 的增速平均每年都保持在10.6%。在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凭借着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中国的经济仍然维持着高增长。然而,自此以后,中国官方估算的GDP增速已经大幅下降至6.9%。此后,“新常态”这一术语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备受关注。
2.“新常态”时期中国的政策选择。中国发起的两大举措都与投资相关。一个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这一令人困惑的战略倡议指的是利用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丝路基金”来开发建设通往中亚陆路(“一带”)以及经由马六甲海峡到达巴基斯坦和非洲的海路沿线(“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另一个倡议是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该银行由中国主导,旨在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便捷的融资,中国认为现有融资机构的融资程序过于烦琐,如世界银行。提出这两大举措背后的主要动机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即扩大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以及亚洲的影响力。另外,经济增长的放缓导致中国工业出口需求的增加,这也是中国提出这两项举措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