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农村在发展中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影响较大的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以及“晋江模式”等。本文将根据文献和实证研究,以“晋江模式”的形成为例,透视文化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
晋江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的一个县级市,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后,晋江人民大胆探索,积极利用海外资金和技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地方政府从实际出发,尊重人民的选择,尊重人民的创造,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和农民的积极性,使晋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综合经济实力居福建省“十强”县(市)之首,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9亿元(1990年不变价)、财政总收入7.48亿元,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晋江发展走的是一条“‘三闲’起步、‘三来’过渡、‘三资’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的发展道路,即依靠农村闲散资金、闲散劳动力和空闲民房发展乡镇企业,通过发展“三来一补”逐步过渡为“三资”企业,进而发展到引进外资成片开发工业区的农村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1986年,费孝通先生把这一发展道路概括为“晋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