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晋江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两场“重要会议”已被历史“定格”。
1994年12月,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讨会在晋江举行。此地因实行“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路子”而被近百名经济学家称为“晋江模式”,与当时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四大模式。
2004年4月,中国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论坛在晋江举行。如同10年前的“研讨会”在这里召开一样,表明晋江在此领域取得的成就已经影响全国。
泉州市委副书记、原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概括了这两场“历史性会议”的“深远影响”。他说:“若说当时对晋江民营经济特点的揭示,主要是从经济制度变革着眼的话,那么在今天,我们着眼于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其内涵体现的是一条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
“晋江产业的发展走过艰辛之路,从仿牌、贴牌再到造牌,晋江最终成为全国的品牌之都。”龚清概对晋江的发展路程归结为如此“三部曲”。
10年前,晋江难寻名牌产品的身影。而今,这里已拥有一大批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成为晋江的“亮点”和“符号”。
这个面积仅为福建省0.5%的县级市,云集了1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24个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拥有8个“国”字号的产业品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的商品种类达10种之多,有的甚至多年占据市场第一位,许多产品和企业取得国家免检资格以及各类国际认证……
而龚清概所说的“艰辛”,则蕴涵着十几年前的那起震惊全国的“晋江假药案”。那时,几家食品厂以冰糖、银耳等制成快速食品当成药品销售,成为全国查处的第一例假药案。在“有假药必有假货”的阴影之下,别说卖商品,就连一些展销会也没晋江的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信誉成本之后,晋江“痛定思痛”,开始了他们的改革旅程。
他们从“三闲”(闲人、闲钱、闲房)起步,到“三来一补”过渡,从“三资企业”上路,到“成片开发”迈大步,走出了一条晋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