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以新疆喀什棉纺织厂劳工为研究对象时,这里的劳工既不是被抓来强迫服苦役的人,也不是旧社会被抓去做苦工的人。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既不是国外资本主义社会下成长起来“制造同意”心甘情愿被压榨的工人,也不是中国作家夏衍笔下旧社会的包身工,而有着新疆独特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底色。具体来说,维吾尔族劳工是就近就地转移的劳动工人,汉族劳工为由内地和本土工人组成的劳动技术人员。当然,我们在实际研究中,加入了对投资方、管理者、小商贩、教师和医务人员的讨论。这是由于劳工群体在这个小型工厂社区中并不是孤立的,相反,这一小方天地可以容纳工人个体的生老病死。
刘明: 新疆喀什人,祖籍浙江永康,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 近年来,在《开放时代》《世界民族》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迁徙与适应: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2014年,独著)及学术文集《新疆人类学民族学书斋与田野》(2016年,独著)、《新疆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独著)。 2010~2014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迁徙与文化适应调查研究”,2014~2016年主持并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社会转型中维汉劳工交往调查”。2012年《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三等奖,2015年《迁徙与适应: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荣获第三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