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空间事项中的粮如山、牛羊肥、鱼满船、机车奔、棉似海所象征的农业、牧业、渔业、工业和经济作物等生计文化比江南强。事实上,边疆真的赛江南吗?长期以来,人们所构筑的“富裕的东部”(改革开放)、“崛起的中部”和“贫困的西部”(西部大开发)既是基于物质和经济的空间想象,也是指向边民和文化的观念认同。在人们的观念里,东部工业、中部农业与西部牧业已经在空间与产业上相契合。早在抗战时期,一些民族学家就提倡建立民族学与边疆政治相结合的专门学问“边政学”,以研究边疆民族政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边政。在当下学术领域里游牧社会尚未能与农业社会置于同等的历史话语中进行考察,而笔者希冀通过西部现代工厂企业转制所带来的劳工交往研究能助于推动:第一,对西部工业的全新认识;第二,对空间文化编码的诠释;第三,对劳工社会学视角的探索;第四,对文化交往的理解。
刘明: 新疆喀什人,祖籍浙江永康,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 近年来,在《开放时代》《世界民族》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迁徙与适应: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2014年,独著)及学术文集《新疆人类学民族学书斋与田野》(2016年,独著)、《新疆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独著)。 2010~2014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迁徙与文化适应调查研究”,2014~2016年主持并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社会转型中维汉劳工交往调查”。2012年《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水文化调查研究》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三等奖,2015年《迁徙与适应: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民族志》荣获第三届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