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Green Finance:The Next Frontier for U.S.-China Climate Cooperation
文章框架:中国正遭遇产能过剩;“一带一路”倡议。
观点摘要:
1.一些观察家推测,这种投资不协调可能是有预谋的。煤炭、钢铁、水泥等污染密集型重工业部门在中国正面临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尤为严重的情况下,投资于国外的重工业项目通常被视为制胜策略,以在国内需求下降的时代创造新出口市场来吸收过剩产能。在公开市场,企业会通过缩减产量或停产来对需求减少做出反应。如果清洁能源政策使对煤炭的需求转向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那么市场也应效仿。然而在中国,煤炭等重工业部门由国有企业与强大的地方政府主导,能够获得廉价资本,并倾向于利用这些优势维持工厂的运营,而不关注市场的吸纳能力。这些行业在国内需求放缓时所做的同一件事就是在国外寻找新市场,并且经常使用国家基金这样做。
2.报告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这一计划的缩影。根据该计划,中国正在利用与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帮助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获得项目,然后通过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丝路基金”给予这些项目支持。一些观察人士担心,与对外投资的环境和气候标准的不明确相结合,中国国内煤炭行业不断增加的产能过剩将引发中国煤炭海外投资的新浪潮,在这其中获取的一个好处是中国国内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山西是中国最大的产煤区,中国正积极推行其省内煤炭企业“走出去”,并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相关项目,以减少全省煤炭产能过剩。如果目标是在其他国家进行最大化煤炭消费,那么这些投资可能具有温室气体排放超标的风险。
3.波士顿大学的全球经济治理倡议为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创建了一个新数据集合。基于这一数据集合可以得出,2001~2016年,中国政府已支持国外50多座燃煤电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