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The New Great Game Changing Global Energy Markets,The Re-Emergent Strategic Triangle And U.S. Policy
文章框架:全球能源市场;中国采取措施控制或保证能源供应;中国的大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能源价格下降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中国的崛起,且随后在南海果断采取行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为直接挑战美国在欧亚大陆和中东地区的目标而努力;美国、俄罗斯、中国的“战略三角”在重新塑造全球政治。能源问题处于这种新竞争的核心,本报告侧重于分析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资产及在双方以新能源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存在的脆弱性、战略目标、发展程度和局限性。本报告针对美国如何在未来几年里利用其能源资产来支持其国家安全利益和外交政策目标,列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2.报告指出,三年前,能源市场被持续快速增长的需求和对供应安全的疑虑所主导,特别是考虑到中东的不稳定因素,能源市场中的不安情绪更甚,而这些不稳定因素也给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带来压力。“石油峰值”的出现,即世界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点,并且当前资源的枯竭会加速新资源的供应,这既塑造了金融和企业战略,也造成了消费国的恐惧。
3.但美国供给侧和中国需求侧的巨大变化已经改变了全球能源市场。技术创新催生了美国非常规能源的热潮,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增加了80%和50%。奥巴马政府认为,页岩气热潮可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鉴于天然气的低碳特点,尽管面对环保人士对天然气开采破坏环境的指控,但美国依然创建了全球性“天然气替代”战略,以替代高污染的煤炭。
4.习近平主席让中国实现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投资到消费、出口到国内消费的再平衡。因此,在能源需求迅速下降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下降了约40%。反过来,这也会抑制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步伐。
5.这些市场的变化已经降低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风险,并为美国和中国创造了重大机遇。作为一个主要的能源出口国,美国正处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并在推动国际制裁伊朗方面发挥新的能源杠杆作用,这有助于使伊朗在核计划问题上走到谈判桌前。在中国,新的市场状况已经缓解了对供应脆弱性的担忧,为全球能源伙伴创造了新选择,其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连接东亚、欧洲和中东。
6.报告还提到,中国无法控制或保证能源供应、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价格稳定,但反过来,政权的稳定推动了过去几十年外交政策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几种方式回应了这种情况,试图限制供应的脆弱性,并为中国创造更多的影响力。
7.首先,较成功的是在全球不同地区购买能源生产设施的“走出去”战略。在过去十年中,随着市场紧缩和价格上涨,这一战略进程开始谨慎地急剧加速。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为其他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生产商,2013年中国境外石油企业的生产量为250万桶油当量/天,这些企业现在已跻身全球运营商之列。但是,从这些投资中获得的安全和影响已被证明是难以捉摸的。无论中国政府还是中国企业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管理这些投资,因此这些投资可能已经有些过高。中国企业往往通过接受更大的政治风险以及在世界上一些最不稳定的地区进行投资,以弥补其技术缺陷。中国没有能力对投资项目施加强制影响,这些投资项目容易受到地方政治和单方面变更合同的影响。因为生产所有权属于中国,所以通过“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对全球石油总产量增加会起到很大作用。能源在激励中国的行为上发挥着作用,虽然相对少量的能源被认为是在南海发现的,但这很难用来证明中国想要激怒其邻国。
其次,更成功的是中国主张其在东海及南海主权所产生的影响。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已扩大其“核心利益”声明,这不仅包括台湾、西藏问题和不干涉内政原则,还包括在南海(所谓的九段线声明)广大地区和岛屿以及东海周边海域的主权问题。同时,这一声明为中国带来了新任务,即开始提高一系列新能力,让中国海军能够在这些水域积极巡逻,以增加与区域国家(如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甚至美国)对峙(或更糟)的可能性。
最后,最成功的是中国加紧努力使其能源来源多样化,特别是丰富将能源输送到中国的方法。这是中国与俄罗斯扩大能源关系以及在阿拉伯海的巴基斯坦瓜达尔建设深水港的动机。中国在邻近的中亚地区一直特别活跃,而中亚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土库曼斯坦)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已变得很不好。
8.报告指出,比起扩大与俄罗斯的双边能源关系,中国的大国战略可能更加雄心勃勃且更重要,这是习近平主席远大外交政策的展现,有助于巩固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在中亚和印度洋进行了大规模投资,能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中国的目标是超越其狭隘的地域界限和解决“搭便车”问题。中国能源需求的疲软增长与供过于求的全球市场相结合为习近平主席拓宽中国的能源市场提供了机会,使中国从主要由能源安全需求驱动的国家发展为包容其他外交政策及经济目标的国家。最好的例子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作为中国政府提出的倡议,“它将中亚和东南亚置于与中国的共同利益关系中,将为中国增强实力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同时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并确保国内能源安全”。
9.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可以说这一倡议与其政治和经济计划是竞争项目,俄罗斯参加的欧亚经济联盟(EEU)于2014年成立,旨在打造莫斯科领导下的统一的后苏联时代,这其中包括中亚在内。而弗拉基米尔·普京政府坚持认为“EEU和‘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相辅相成”,并且与北京签署了一项有关合作的联合声明,现在还不能确定当中国开始在欧亚地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时,俄罗斯是否会全面启动EEU以及这样的合作会持续多久。
10.“一带一路”倡议意在利用发展来解决影响中国周边国家稳定的问题,特别是宗教激进主义,这可能影响到中国西部地区。北京对此越来越关注。以前中国对宗教激进主义的恐惧都集中在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上,但现在中国认为宗教激进主义的威胁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在北约从阿富汗撤退和塔利班复苏的背景下,不仅巴基斯坦(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盟友)受到的宗教激进主义威胁日益增长,而且宗教激进主义威胁到了广阔的中东地区。然而,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举措需要与地方政治相结合,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正在加深,且恐怖主义正在成为计划成功实施的绊脚石,中国可能受到明显的影响。
11.中国人已经认识到,随着美军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些国家在进行商业扩张时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个国家都受到极端主义驱动的不稳定的影响。这导致北京开始介入解决冲突的复杂局势,并为之努力,特别是在阿富汗的冲突中。目前,中国希望借助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关系,具备调解塔利班和喀布尔政府之间问题的能力。目前,这些努力都化为乌有。
12.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重建古丝绸之路,这一问题困扰着其他超级大国。换言之,该倡议沿线地区包括整个世界中最不稳定的一些地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着安全挑战,而这又因其在中亚大陆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拥有先进的情报收集能力或力量投射能力的事实而进一步复杂化。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海军能力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仍然致力于内部防御,但发展得较慢。考虑到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以及预算资源的缓慢增长,北京的国防预算将面临更大的取舍。
13.面临最近经济低迷的问题,并且在强烈民族主义的驱动下,中国可能会进入一个对外姿态日益强硬的时期,这使中国更加“像俄罗斯”,这能加强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但各种不同的动态变化导致中国经济下滑,尤其是能源,这表明国内经济危机与中国对外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将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14.能源价格下降使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境,但能源价格下降缓解了中国由于其进口额下降以及建筑业和工业发展价值更低造成的经济低迷状况。在中国,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意味着能源安全水平提高,因而基本没有对于因供应有限而产生竞争的忧虑。与俄罗斯不同,从长期发展来看,能源对中国十分有益,中国围绕能源的国际合作都是为自身服务的,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举措。更广泛地说,不同于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中国正在有效地利用其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来提高其国际地位,深化与全球其他主要参与者的关系,并吸引别国支持其在全球舞台上的行动,如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15.从长远来看,中国和俄罗斯也将有足够的竞争空间,其中能源将发挥关键作用。在中亚,这两个大国最近几年出现了非正式分工,中国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而俄罗斯保持其在该地区的安全关系。然而,中亚国家将继续与俄罗斯争夺中国能源市场份额,正如一位美国专家所说的那样,“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政治及安全领域主导的利益违反了中国的长期经济利益”,因此,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扩大其影响力。
16.报告最后指出,在最抽象的层面上,北京在双边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俄罗斯越来越觉得自己现在扮演着初级伙伴的角色。这种变化是在冷战后发生的,冷战时期苏联指导刚刚起步的中国,尽管其可能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它当时的情况是经济疲软、依赖能源且人口萎缩。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小心翼翼地不去冒险表明了这层含义——中国与俄罗斯平起平坐。但即使一个长期的联盟面临着多个绊脚石,北京和莫斯科也会有显著的短期激励措施,来深化能源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这可能会促成更持久和更认真的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