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China’s Offensive in Europe”:Is there a Master Plan in Beijing?
文章框架:中国对欧洲的投资;中欧关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被中国公司收购的欧洲公司的状况。
观点摘要:
1.陷入经济疲软和债务危机的欧洲迫切需要中国的投资,并且中国的国有企业掀起海外购买热潮,买下从希腊到英国的港口、主要房地产及科技公司。同时,北京将欧洲作为其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终点站——一连串港口、物流枢纽及其他基础设施从东南亚一路延伸到英国北部。然而,在欧洲,民粹主义者强烈反对,如最近欧洲工人就中国的钢铁倾销进行示威游行,这凸显了中欧关系逐步陷入困境的风险。
2.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菲利普·勒科尔(Philippe Le Corre)与香港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顾问阿兰·塞皮尔克(Alain Sepulchre)的新作《中国对欧洲的进攻》,阐述了中国在欧洲大陆迅速增加的影响力以及其对全球发展的意义。此外,他们提出了一些想法:这可能听起来有些令人担忧,几年前,中国对欧洲的经济意图不仅是创造就业机会和价值,而且是关于在这一被削弱的或者在一定程度被分裂的大陆上(远离美国)扩散影响力(英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英国被中国作为终极对手。欧洲是“西方国家”的一部分,而中国愿意在西方国家留下更多足迹。
3.报告指出,就评估中国和欧洲关系以及其间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而言,一方面,中国已表示愿意参与欧盟项目,如由欧盟委员会推出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SIF),旨在重建欧洲的基础设施。中国可能成为ESIF最大的非欧洲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中国也试图“分裂”欧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11年由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创建的“16+1”合作机制。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会晤。去年在苏州,他们也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备忘录。其中三个国家的领导人不仅最近会见了习近平主席,而且中国向其做出大量投资承诺。中国也试图与南欧和北欧国家建立类似的平台,但迄今没有成功。此外,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存在风险:大量的小国家(其中一些不是欧盟的成员,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塞尔维亚,其拥有一条由中国建设的高铁)在处理与中国的问题时将采取与欧洲其他国家分离的方法。这不是欧洲现在所需要的。
4.中国在欧洲没有“总体规划”。在20世纪90年代末,欧洲是“中国走出去”(投资)政策的一部分;在2008~2009年欧元债务危机期间,得益于有利的汇率,中国加速购买欧元债券并开始购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等基础设施。现在,中国在不同维度上投资,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的许多方面仍不清楚,但是欧洲肯定是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地。
5.此外,报告指出,作为一个金融中心,伦敦将继续吸引中国投资者,他们仍然将伦敦作为人民币交易中心,但他们也将在法兰克福、巴黎和卢森堡开展交易。至于英国市场,它将被视为中等规模市场,有一定的前景,但没有涉及4.5亿人消费者的共同市场那么重要。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欧盟仍然是一个强大的贸易集团。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英国是否仍然是中国投资的最佳目的地。房地产是中国在英投资项目之一,但当英国退出欧盟后,一些项目将可能不会获得中国的财政支持,如“英国北部振兴计划”,这是英国北部的一个大规模发展计划。
6.总的来说,欧洲精英欢迎中国的投资。目前,中国投资者主要投资欧洲处在财务困境的非敏感行业或公司。比如,中国家电生产商美的集团对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的收购案就非常独特,因为它涉及一个潜力巨大的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公司。
7.报告还指出,5月12日欧洲议会投票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洲议会的成员是由欧洲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这反映出欧洲对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担忧。中国显然不受欧洲基层人民的欢迎,这些人担忧就业以及欧洲经济的未来。对于欧洲人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8.欧洲累计进入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远远超过中国目前在欧洲的投资。中国仍然是一个新兴市场,通常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许多情况下,欧洲的企业或政府机构一直在相互竞争中国投资。这已经持续多年,欧洲是时候与中国成为合作伙伴了。
9.报告提到,德国的经济和技术模式仍然对中国具有吸引力。虽然中国与德国的贸易顺差减少了,但许多德国工业品牌在中国被认可并备受推崇(奥迪、西门子、宝马)。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几乎不会对欧盟内部的决定产生什么影响。
10.报告在最后写道,目前被中国公司收购的欧洲公司的状况非常复杂。在劳动力方面,尽管在并购初期一些公司进行了裁员,但大多数公司一直在扩大。一个典型的挑战是最高层的管理水平:中国企业家往往过度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够,派遣太多或太少的技术管理人员,尚未找到正确的管理方法,以实现管理平衡。此外,“非增值”因素可能出现在技术转让方面。在许多情况下,中国投资者一直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欧洲技术并将其纳入国内操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