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China’s New Silk Road:What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or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文章框架: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和该地区其他国家能够进入欧洲市场;“一带一路”倡议对欧盟的意义;中东欧国家开始加强与亚洲巨人(即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中东欧国家被迫平衡其对中国的政治立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框架;中国为所有有关国家提供了双赢局面。
观点摘要:
1.中国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商业模式的转型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滞缓迫使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以寻求新的增长模式和新的投资机会。与欧洲的战略接洽为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和外交关系创造了积极的环境,使亚洲国家取得巨大进步。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加强与主要国际市场的联系。
2.虽然“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聚焦于邻国,但它也使中国和该地区其他国家能够进入欧洲市场。这种新的经济和政治战略是21世纪最大的基础设施和商业项目。这预示着从上海到柏林的古丝绸之路以现代运输、贸易和经济走廊的形式复兴起来。该计划包括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输电和配电网络的建设等。预计“一带一路”倡议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中国声称只有通过国家银行投资和融资至少400亿美元才能推动该倡议的发展。
3.作为21世纪中国最大和最重要的经济战略,在中欧和东欧国家作为欧亚桥梁的作用下,“一带一路”倡议对欧洲非常重要,特别是中欧和东欧国家(CEEC)。中国已成功地投资国内基础设施,以改善货物、服务、人员和资本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这种模式现在正被复制并纳入以中国为领导且旨在连接三大洲的新战略中。众所周知,中国的战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运输物流基础设施、工业区、能源部门、自然资源和金融。该战略旨在连通与欧洲的交通运输,以便将火车货运时间从36天缩短到10天左右。
4.过去几年,中欧深度合作以及中国经济政治利益的增加是相互合作的结果。例如,2012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波兰华沙启动了一个被称为“16 +1”合作的新型合作机制。“16 +1”合作的目的是促进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中国树立积极形象的工具。因此,中国和欧洲的“16+1”合作将不仅能改善二者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而且也能缩小二者之间的文化差距。
5.如今,欧盟与16个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是中国政治和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与中东欧国家交往更容易的做法在于,它们都曾是社会主义者,并且目前发展中国家在转型阶段遇到困难。共同特点是建立这种新型合作机制的基础,以便更容易进入欧盟市场。在这16个中东欧国家中,11个已经是欧盟成员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共和国、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4个是欧盟候选国(塞尔维亚、黑山、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1个是欧盟潜在候选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6.大多数中东欧国家优先考虑发展与欧洲的关系,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东欧国家开始加强与亚洲巨人(即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显著增长,中国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的商品每年增长约30%。因此,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不奇怪,并且中国在欧盟和中东欧国家的投资活动正在覆盖越来越多的行业。
7.2013年随着波兰和中国开通罗兹与成都、华沙与苏州之间两条铁路运输线,交通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也正在扩大到西欧。最好的例子是于2011年开通的重庆-新疆-德国杜伊斯堡货运铁路线,其现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帮助中国实现出口目的地多样化,同时增加了出口量和进口量。中国旨在使其丰富的资本多元化,而中东欧国家则是适合进行投资的地方。中东欧国家的吸引力在于它们的地缘战略地位,良好的生产基地,易于进入欧盟市场,高素质劳动力和与欧盟相比较低的运营成本。国家资产私有化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机会。中东欧国家也有兴趣与中国加大投资及合作,因为其希望通过增加出口,同时吸引中国的投资,来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8.由于金融危机,欧洲公司只有吸引投资和战略合作伙伴才能继续向前迈进。中国企业拥有的额外流动资金非常具有吸引力,对双方都有利。从“十三五”规划来看,全球化战略仍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尽管如此,中国面临着重塑其经济模式和提高其作为全球经济参与者地位的挑战。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目睹了大量被收购的欧盟公司,例如吉利在2010年以18亿美元收购了瑞典的沃尔沃。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正在通过新的融资模式[建设-经营-转让(BOT),公共私营合作制(PPP)或特许权]积极参与中东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大规模雇用当地劳动力,部分中国人员作为监督者和工程师,这正在帮助中国公司以较小的步伐进入中东欧和欧洲市场。
9.以前,中国企业的标准化趋势是针对欧洲的主要行业的,如基础设施项目,能源部门,农业、旅游、房地产和金融行业。然而目前,在中东欧地区来自中国的主要参与者是国有企业,它们作为先行者,探索市场和商业环境,并拉拢私有基金和公司。在欧盟市场,国有和私营中国公司都存在。中国在这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放松和转移分配给“一带一路”倡议的金融工具使用权,让私人项目和投资可以使用这些工具。
10.由于该地区的重要地缘政治定位和来自其他不满于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日益增长的世界强国的压力,中东欧国家被迫平衡其对中国的政治立场。过去,欧盟对中欧经济合作机制持保守态度,但情况正在改变。即使在欧盟,中国的投资和其在欧洲的存在也越来越被接受。对中国投资最积极和热衷的是英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士的企业。2014年,中国对西欧的投资总额从预估的165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2014年,英国从中国投资者那里获得了13亿美元。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英国石油公司签订了价值180亿美元的合同。中国是泰晤士水务和希思罗机场的利益相关者,伦敦的房地产业由于中国的投资而蓬勃发展。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总额从2010年的20亿美元猛增至2014年的220亿美元,意大利是在英国之后接受中国投资的第二大受益国。作为欧盟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德国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合作意向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其也是中国在欧洲投资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对其在2000~2014年的投资总额达到69亿欧元。
11.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框架。然而,有些人认为中国在欧洲的存在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中国多次表现出对欧盟的尊重。欧盟代表被邀请参加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论坛及首脑会议。中国高级官员曾多次强调,中欧合作是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补充,中欧和东欧国家是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助于缩小欧洲内部的发展差距,改善中欧互通。中国是欧洲和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所有合作将获得巨大利益。通过与中国或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合作获得的经济收益应该是“必要条件”或者说是所有有关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为了成功合作,应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克服影响合作的一些文化差异。
12.在新的合作和伙伴关系中,中国为所有相关各方提供了双赢局面。中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投资者,“一带一路”倡议正在重振这一愿景。虽然世界各地对此持有很多不同的态度,但与中国合作的主要想法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全球化世界的这一阶段,欧洲与中国的双赢合作和互联互通的增强是唯一可持续的原则,所有相关各方都应关注彼此的利益,同时为进一步共同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