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ASEAN Focus Special Issue on 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Responses And Implications
文章框架:南海仲裁案对中国区域政策的影响。
观点摘要:
1.2016年7月12日,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设立的仲裁庭,对最初的南海仲裁案做出了最终裁决。这个裁决清楚地揭示了国际裁决的迅速变化。中国一直严重依赖于对南海问题的历史性争论。然而,历史性的争论是一把双刃剑,每个人都应该格外谨慎地使用。
2.报告指出,一方面,历史性的争论往往是自我主张和自我证明。此外,历史性的论据通常被视为“事后诸葛亮”,目的是为某些政策、某个目标服务。其结果是,这些历史性的论据往往具有选择性,只是在叙述上进行重新排序,以服务于当代政府的利益。另一方面,历史性的争论和民族主义情绪一样麻烦。国际法院和特别法庭通常将历史性的论据置于其考虑列表中的次要地位。而现实因素是最重要的,例如有效控制和一致管理。该法庭的逻辑是,主权是赋予每个国家的一种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应服从任何声称霸权至上的政府,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当国家把它们的争端提交至国际法院特别法庭时,国际司法机关实际上就会怀疑这样一个超级国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3.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这个历史性争论是国家据理力争的,那么其就更具复杂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既能反映各种利益集团的共识,又会在不同时代的合约之间达成微妙平衡。基于历史性的论据的决策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即国家/种族之间来之不易的平等共识可能会蒙上阴影,因为这样的决策含蓄地暗示了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霸权的判断。
4.报告最后指出,仲裁结束了,但新的时代开始了。现实情况是,如果不能够解决南海问题,那么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样的中国的区域性政策就会被抑制、怀疑,甚至陷入困境,这些政策会变得没有意义。在变为现实之前,中国需要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