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The Maritime Silk Road—China’s High Seas Ambitions
文章框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而采取的举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希望得到复兴的不仅仅是古代的贸易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历史先例;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复兴有三个主要区别;中国的经济重建已经开始;中国寻求在世界上拥有更多发言权;不利用地缘战略机遇就不会成为世界强国。
观点摘要:
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而采取的举措。这是一个使印度和美国不安的大胆计划,并对欧洲也有影响。湍急的长江跨越中国,蜿蜒而行6000多公里,从西藏贫瘠的高地流向人口稠密的东海岸平原,在流入太平洋之前,形成了一个大的水道分叉(即黄浦江),这就是上海境内的长江支流。
2.运送矿石、水泥和煤炭的船只以及满载集装箱和散装货物的货船一路驶向黄埔港,行驶中中国最壮观的景色之一在人们眼前浮现:左边是浦东金融区的摩天大楼;右边是沿着外滩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以及历史悠久的上海海滨长廊。
3.3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希望得到复兴的不仅是古代的贸易路线,而且是一条新的海上路线,以配合陆上路线,陆上路线始于中国的西部省份,穿越中亚直到欧洲,海上路线将由一个港口和海军基地组成,通过运河、公路和火车相连接,由中国人参与建造和运营。
4.和陆上路线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有历史先例。在15世纪初,传说中的中国探险家郑和成为海上远征的领头羊,他带领众人穿过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锡兰,并航行至今天的沙特阿拉伯。郑和在那里留下了丝绸、织锦和瓷器,带回了香料、稀有木材和长颈鹿。近100年来,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美洲之行前,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力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当代中国想要复兴历史辉煌的举措。
5.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复兴有三个主要区别。
首先,通往欧洲的海上路线途经国家众多,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仅印度的人口就要多于中亚地区所有人烟稀少国家的人口总和。另外,中国的领导层尚未确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延伸至何处。最近一家中国公司在巴拿马收购了一个港口。2015年,同一家公司在达尔文港签署了为期99年的租约。
其次,与哈萨克斯坦和克罗地亚相比,许多中国项目仍处于规划阶段,北京在海上航线已经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以向西推进建设项目。马来西亚关丹的一个工业园区和比利时泽布勒赫集装箱码头都被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收购,许多项目已经开始运作,还有许多项目正在建设中。
最后,尽管北京对中亚和原苏联国家的努力使得俄罗斯和欧洲“眉头紧皱”,但从西太平洋到中东越来越多的影响已经引起其他两个大国(印度和美国)的注意。习近平告诉世界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选址都是具有象征性的。为此,他选择访问印度尼西亚,他的美国同行贝拉克·奥巴马在那里长大。奥巴马自称其是“太平洋国家”的领导人,基于日程安排的原因其未能出席在巴厘岛举行的后续的太平洋领导人峰会。一场预算危机使他滞留在华盛顿。
6.一名中国官员说,“这只是巧合,我们没有预谋。我们不是帝国主义者,我们不想统治世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和平与经济合作的概念。那些参与的人将从中受益”。
7.但这是真的吗?中国所提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真的聚焦于贸易而不是政治吗?这两点可以在这样一个项目中被分离吗?
8.中国的经济重建已经开始,它的世界观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人的工资开始上涨,大量过剩的产能已经出现。中国不再仅仅满足于出口制成品,它还想向国外输送钢铁、水泥、工人和工程师。
9.同时,随着中国权力和财富的增长,中国寻求在世界上拥有更多发言权。报告还提到判断中国意图具有双重标准。今年55岁的管理顾问丛宏彬(Cong Hongbin),正在迪拜的国际金融中心工作,他穿着皱巴巴的衣服。他来自中国的西安,西安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但在过去的几年中,丛宏彬一直生活在迪拜,此处是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枢纽。他是爱国主义者,但他也在国外生活了很长时间,能够把共产党的术语翻译成可理解的词语。当然,丛宏彬说,中国追求的是实现其一些项目的战略目标。从地图上看,的确,科伦坡港、瓜达尔港以及去年宣布的非洲之角的吉布提港都处于建设中。以吉布提新基地为例,北京不再像以前一样否认其军事目的。中国海军正在与索马里沿海地区的海盗作战,也希望为应对中东的进一步危机做好准备。
10.距离黎巴嫩边界以南30公里处是以色列最大的港口海法港。2015年,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获得该港口25年的独家经营权。距离加沙地带边界以北30公里处是以色列的第二大港口。以色列政府打算在这个港口和阿什杜德之间修建一条铁路,并同时修建一座大陆桥,如果中东发生另一场战争,那么这条铁路和这座大陆桥可以代替苏伊士运河用来运输。2012年,以色列与北京就与中方共同融资建设铁路线签署了合作协议。
11.当然,像以色列这样重视安全的国家,已仔细考虑并对将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委托给谁建设进行了广泛讨论。“其实并没有进行讨论”,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奥迪德·艾兰(Oded Eran)说。但当中国收购以色列最大的乳品制造商,考虑收购以色列最大的保险公司以及投入约1.5亿美元筹建新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广东校区、以色列技术学院时,更多的公众开始关注中国。
12.当涉及国家安全时,奥迪德·艾兰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曾担任以色列外交部经济系主任,并先后担任过以色列驻欧盟和约旦大使。他见证了两个为推动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学说。
13.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战略方法占主导地位。为了确保其沿海水域及其能源和贸易走廊的安全,中国已经准备好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港口和贸易枢纽阵列。地缘战略家们称之为“珍珠串”。此处拥有超过2兆美元的出口额,其中五分之四的货物都是用船运输的,他说,难怪中国想要“安全、高效、廉价的运输路线”。
14.中国主要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塞得港、阿什杜德以及比雷埃夫斯建立集装箱码头,它很大程度上遵循经济原则。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寻求在地中海地区建设坚实且永久性的军事存在”,奥迪德·艾兰说。他补充说,“不过,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应该仔细检查它们有多少经济和基础设施资产被中国瓜分”。但同时奥迪德·艾兰认为没必要感到恐慌。
15.那么,在北京宣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后的3年里,德国和欧洲能得出什么样的教训呢?有一件事备受瞩目:在大多数情况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是一些接受中国大量投资且相对较小的沿海国家,但这些国家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依靠其本国的能力这些问题很难解决,但中国可以给予其帮助。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薄弱,如缅甸、孟加拉国或马尔代夫;拥有不合乎规范的建筑业,如巴基斯坦;或有着重大财政问题,如当前一些中东地区的国家正在经历这一难题,希腊也是如此。
16.不利用地缘战略机遇就不会成为世界强国。在美国撤离该地区后,中国参与到斯里兰卡事务中。当这些国家疏远保护自己的强权(即美国)时,中国正增强其在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存在感,这些都不是一个巧合。分裂甚至瓦解的欧洲将为中国提供更多的政治机会。不过,即使这样,坚定的民主国家和经济强国也没有理由害怕中国的日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