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New Eurasian Order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重新定义了中国国内及外交政策的结构和目标;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长期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个国内政策;“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一个前进的目标;中国利用经济实力成为规范性强权是令人关注的;中国和欧洲具有相同的促进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的目标;北京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使亚洲和欧洲逐步进入其首选的全球秩序视图;习近平的新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主动”和“争取成就”;“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途径;“一带一路”倡议所包含的价值观与那些周边外交政策很像;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个兼顾文化与道德的项目。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标志性项目“一带一路”倡议(欧洲将“一带一路”倡议翻译成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简称为BRI)重新定义了中国国内及外交政策的结构和目标。“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经济上:通过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中国在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投资。但它涉及的内容远非这些。官方和半官方的分析资料称,这个政策将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将周边国家囊括到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围绕中国的安全关系网络中。“一带一路”倡议仍然是一个初具规模的项目。然而,它的目标是雄心勃勃的:北京的大战略是重新确定欧亚地区秩序,使之有新的治理理念、规范和规则。这一政策简要概括了欧洲国家应该应对中国所带来的挑战。
2.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长期项目,旨在通过陆上和海上基础设施建设将亚洲、欧洲、中东和非洲整合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网络。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2010~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有着8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通过在其外围建立“具有联通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希望与邻国增加双赢的投资和贸易机会。“一带”的目标是在陆上建立一个由公路和铁路构成的网络,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以及连接中国西部、中亚、莫斯科、鹿特丹和威尼斯的电网。“一路”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港口和其他沿海基础设施项目构成的网络,旨在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东部和地中海地区。“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且聚焦于基础设施项目的倡议,也被看作对美国封闭而排他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一个替代选择。
3.“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个国内政策。它的建设项目将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这种产能过剩困扰着中国的水泥、钢铁和建筑行业。中国的新多边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都在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注资,这些机构还具备促使中国多元化投资外汇储备的优势。“一带一路”倡议也旨在解决中国国内安全问题:这个倡议是为了保证中国动乱不安的新疆地区的安全,以连接该地区与中国沿海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项目。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国内和外交政策有益,因为它将北京变成集区域发展与安全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点:AIIB用来融资,“一带一路”倡议用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PLA)解决安全问题。
4.虽然北京的伟大宏图获得了很多国际媒体的关注,但“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一个前进的目标。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它的官方名称至少改变了三次:丝绸之路(2013年),一带一路(2014年)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虽然它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新倡议,但现在许多“一带一路”项目都开始于该倡议达成之前。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其中的瓜达尔港于2006年竣工,一直被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关键项目。更重要的是,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主要为一个经济项目(该倡议是作为一个经济项目向西方国家推广的),或者是否也具有重要的政治、安全和规范方面的目标,在中国一直存在争议。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国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AIIB都是为了挑战现有世界秩序,废黜“华盛顿共识”,从而利用中国的想法建立一个优越的世界秩序。
5.尽管“一带一路”倡议仍处于初期阶段,但理解其结构和目标十分重要,因为其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的标志性项目。这一政策简要说明中国官方和半官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个经济项目,而且其希望利用北京的经济实力追求政治、安全甚至文化目标。换句话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伟大计划的一种新的表达形式,旨在利用联通性项目使亚洲和欧洲逐渐进入自己全球秩序的首选范围,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规范性强权。
6.中国利用经济实力成为规范性强权是令人关注的,因为它在结构和目标方面都与欧盟有很多相似之处。的确,我们可以将中国和欧洲阐述为正在进行的项目,而不是稳定的机构性或地理实体。双方都希望将自己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政治大国,追求它们所认为的全球道德目标。在欧洲,领导人通过这种经济一体化方式合作解决战争问题,最终促使社会、政治甚至文化实现一体化。冷战后,欧盟的范围延伸到欧洲东部,它利用经济繁荣的承诺和逻辑诱导国家在道德方面做出提升,例如,废除死刑。中国和欧盟都存在“溢出”的期望,期望紧密的经济关系可以发展为更紧密的政治联系。
7.中国和欧洲具有相同的促进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的目标,并且中国已经成功。1970年,中国已经逐渐进入全球自由秩序,活跃于所有主要的国际组织。但有趣的是,尽管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这些经济和制度上的联系,但并没有产生溢出效应,形成更紧密的政治和文化联系。欧盟和中国的关系在2005年之后一直停滞不前,也没有举行更多关于共同价值观的双方会谈。在欧洲之外,这被称为“亚洲悖论”,北京与其邻国有密切的经济关系,但往往与日本、韩国和许多东南亚国家存在很冷淡的政治联系。
8.现在我们必须考虑社会化动力是否发生逆转,北京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使亚洲和欧洲逐步进入其首选的全球秩序范围。但奇怪的是,中国正试图使用熟悉的新实用主义者的“溢出”逻辑:北京坚信由“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的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将促使更紧密的政治联系形成。这个倡议寻求利用中国的经济实力来建立一个严格的经济、文化、政治和安全关系网络。中国的伟大计划是雄心勃勃的:基于道德层面,旨在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命运共同体”,进而使中国成为规范性强权,为未来的全球治理设定游戏规则。
9.习近平在2012年成为中国领导人时制定了新外交政策,他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需要进行修复。他发表了两次主要的演讲;一次是在2013年10月关于周边外交的演讲,另外一次是在2014年11月关于一般外交政策的演讲。两次演讲都强调一个更全面的外交政策需要更多的协调性。因为除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之外,当前的中国外交要应对更多问题,其外交政策需要从更广泛的经济、文化和安全问题视角出发,以形成一个全面的外交政策。
10.习近平的新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主动”和“争取成就”。虽然这些都是模糊的术语,但是这标志着邓小平时代被动的“韬光养晦”式外交政策的结束。习近平主席的目标是协调伟大计划下的外交手腕,而这个伟大计划是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制定的。
11.习近平的演讲也为中国如何在未来五到十年成为亚洲伟大的国家提供了新思路。根据这一新的外交政策,“周边外交”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认为首先通过经济合作,深化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这对中国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其中2013年9月,中国提议设立AIIB来资助区域“联通性”项目。有趣的是,在有关“周边外交”演讲的一个月后,习近平超越这种经济策略,建议中国也需要在亚洲建立更紧密的安全关系。他甚至指出,区域合作必须扩展到包含“整个地区的共同信念和行为规范”。
12.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考虑硬实力——军事实力和经济关系以外的措施,就软实力而言,中国如何看待其伟大复兴:北京有着通过其思想、追求和规范提升整个世界道德的使命。因此,习近平强调,中国寻求通过发展共同的信仰和规范使部分国家社会化,而这些共同的信仰和规范将帮助建立“命运共同体”。这些共同信仰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相通之处: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但它们也包括传统的中国有层级的大汉族主义区域系统的思想:“周边外交”设定了一个“中心”,中国政府认为中国处于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中心,而其他国家位于其周边。因此,“命运共同体”为亚洲并最终为全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选择的道德秩序。
13.这里,习近平不是简单地将联通性看作基础设施项目的必要条件,而是同时考虑中国如何利用这种联通性来影响全球治理的思想、规范和规则。有趣的是,这种规范性野心基于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相互依存的重新考虑。并不把外部世界简单地看作一个政治威胁,北京现在认为它可以受益于更微妙的全球化概念。西方国家通过自由主义价值观来影响中国,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可以通过中国的价值观主动对区域和世界产生影响。换用更具体的术语来说,习近平主席旨在通过将中国的国际发展议程与其安全议程进行整合来取得成功,即通过国际发展项目获取保障。
14.以前的领导人纷纷追求矛盾的政策:在外交魅力攻势之后是自信的军事行动,然后再回到魅力攻势。习近平与其前任们不同,因为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整合发展和安全目标上。这种“军事与经济并重”的策略体现在2015年的两次活动中:首先是AIIB的成立,该行包括57个创始成员国;其次,中国在南海的大规模土地复垦行动。AIIB的制度建设证明中国是一个全球治理的新参与者,而其在中国南海的岛屿建设激起了其与东南亚邻国及美国之间更明显的安全竞争。
15.与其将这两个行为理解为相互矛盾不同,我们不如将它们理解为具有互补性。外交战略的目的是将邻国拉入一个看似具有双赢机会的圈套中。北京希望这种方式可以成功,使中国能够单方面定义在中国南海的安全问题,因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其他国家不会有表达抗议的机会。
16.中国将如何实现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呢?“一带一路”倡议将由AIIB和“丝路基金”出资建设,将整合欧亚大陆为一个“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途径。“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理空间始于中国周边地区,但远远超出了这个区域,以至于包含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例如,2015年英国政府将“一带一路”倡议看作一个促进英格兰北部发展的契机。
17.“一带一路”倡议所包含的价值观与那些周边外交政策很像。也就是说,和谐经济合作中包含着开放、包容和共赢。其目标同样反映周边外交提倡的政策协调、设施联通、自由贸易、金融一体化和人民交流。“一带一路”倡议寻求利用中国的经济实力来解决一系列在国内和外交政策中面临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因此既超越了硬实力,甚至也超越了软实力,其被视为一个道德项目。
18.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个兼顾文化与道德的项目,他们将现存的文化和道德描述为“美国霸权”领导的腐败且低效的世界秩序。根据这个解释,“一带一路”倡议将不仅是一个经济倡议,而且是中国和欧洲的“文明”倡议。郑永年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个中国利用其文明思想指导所谓的后美国全球“时代精神”的一个机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评论家王义桅直言不讳,同样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21世纪中国作为规范性强权的关键。他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一种对所谓的“西方帝国主义”全球化的替代。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优越的全球化模式,因为“丝绸之路是一条增进友谊和繁荣之路,一条促进交流与相互尊重的道路”(事实上,“丝绸之路”大部分是在13世纪蒙古人暴力征服欧亚大陆后形成的)。
19.根据这些评论家的观点,“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助于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传统文明的优点和中国的发展模式,这将“创建新标准的全球化”。因此,中国的“优越”文化,将被视为重塑国际机构规范与准则的资源。如王义桅所做出的解释,“一带一路”倡议是利用中国“丝绸之路”的梦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这将引领整个世界实现梦想。
20.通常在中欧关系的研究当中,我们会思考“中国如何适应欧盟的政策”,然而,现在我们必须考虑欧洲如何在区域和国家层面上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同时,我们也应该停止考虑欧盟如何影响中国,转而考虑布鲁塞尔需要如何与一个试图影响欧洲的北京开展合作。虽然从中美的地缘政治关系出发去理解中国外交政策是很普遍的,但探讨欧洲的规范性强权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也很重要。
21.在很多方面,欧洲面临着与中国同样的问题。持久的英国脱欧和难民危机是对身份认同和领土主权问题更深层次的表达,我们也看到“中国梦”中超越国界的“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同样,也存在着关于移民、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担忧,因为这些问题都与人口老龄化和民粹主义兴起的挑战息息相关。事实上,欧盟和中国的“邻国政策”都面临着严峻挑战。用各种中欧官方声明来举例说明,外交官们正在研究这些共同问题。事实上,欧洲智库的主要建议是,欧盟需要有一个更加统一而健全的中国政策,以作为更加统一而健全的外交与安全策略的一部分。因此欧盟需要更好地利用它作为全球最大贸易集团的影响来发展更强大的政治、安全和规范性强权。中国也感觉像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大国,同样努力利用其经济实力来产生更加强大的政治、安全和规范性影响。
22.然而,欧盟和中国正在通过非常不同的方式追求同样的目标。像“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内/国外政策显示的那样,中国方面正在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在国内建设更强大的国家权力,并在国外建设更加具有综合性的经济和政治规范性网络。这是北京强调建立多极世界的一部分,这是对其眼中美国单极“霸权”的关键回应。
23.北京因此会像对待其他国家(即作为中国与美国斗争中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道德的棋子)那样对待欧盟及非欧盟成员国的欧洲国家,例如挪威。虽然许多欧洲人为他们在东亚没有直接的安全利益而感到高兴,但是这意味着中国不会将欧盟看作重要的安全对手,特别是在当前英国脱欧后的大环境下。“一带一路”倡议因此被北京视为中国的“欧洲支点”,以挑战美国的“亚洲支点”。同样,AIIB的成功建立也被北京视为其在地缘政治方面取得的“胜利”,这将把美国的朋友和盟友引入中国的轨道。
24.欧盟也可能会在处理欧盟-美国-中国的关系时,选择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与中国联手应对美国的全球霸权。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将欧盟作为规范性强权,那么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是必要的。的确,欧盟应该谨慎参与中国提出的“多极化”世界——就像中国在其所有官方的对中欧关系的陈述中所说的那样——并强调其对多边世界存在的愿景,而这个愿景包括范围很广的非国家行为体。
25.更具体地说,就像挪威这样的欧洲国家能够成为AIIB创始成员国,AIIB就应该推动建立更大程度的透明度和问责制,使之符合欧盟建立一个开放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模型。同样的,欧盟应该要求中国尊重国际法中关于中国东海和南海问题的规定,包括支持对领土争端和航行自由的法律仲裁。令人鼓舞的是,法国和英国最近提议增加欧洲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次数。但是,令人沮丧的是,由于面临来自东欧国家的压力,欧盟对2016年7月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做出的仲裁结果的支持度很低。
26.与此同时,欧盟应通过施压使美国加入AIIB并使其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样,欧盟不会被迫选择自己的立场,相反这将促进其实现开放的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的愿景。反过来,这将增强欧盟在政治、安全和国际事务中的规范作用。欧洲甚至可以在经济上受益于这种规范性的方法,通过确保“一带一路”倡议对欧洲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发展欧洲一体化的目标,而不是扩大中国中心主义的权力网络。否则,欧洲将从一个全球权力中心转变成局外人,仅仅作为中国“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边缘市场。
27.但是,对欧洲来说,真正的挑战将是以团结的方式行事。多年以来,外交官和学者一直在呼吁形成一个具有连贯性的中国政策,但至今还没有形成。
28.尚不确定一个广阔的未来是否同时有利于中国和欧洲,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不同于美中关系。虽然,欧盟没有像美国一样产生那么重要的地缘政治影响,但其规范性的影响力也相当强劲。因为中国旨在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规范性强权,欧盟也在影响中国、欧洲的未来,所以其对全世界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