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导论
在线阅读 收藏

《田雪原文集》(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笔者所作绪论、总论、前言和序,共选录19篇;第二部分,为公开发表的英文论文,选录13篇。此外,同前三卷一样,选录网络直播、访谈、采访、报道、书评、书讯等11篇。内容涉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领域,时间跨度近30年,反映笔者以人口研究为主并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积极推动边缘和交叉研究的特点。

第一部分,绪论、总论、前言和序。选入本《文集》的19篇中,包括绪论7篇,其中5篇列在笔者担任主编或主笔的专著篇首,2篇列在好友主编的专著篇首。总论2篇,位列笔者主编或主笔的专著首篇。绪论和总论,主要阐述该专著的撰著背景、核心内容、框架结构、创新之处、理论和应用价值、需要讨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举如下二例说明。

“《改革开放中的人口问题研究》绪论”,为收入本《文集》7篇绪论之一,列在沙吉才研究员主编的同名专著首篇,分(一)、(二)、(三)三个部分。(一)阐述对改革开放背景的认识,从世界的改革浪潮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和发展,影响所及,波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个方面,人口的变动和发展,也必然为改革开放大潮所左右。(二)设计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影响人口变动与发展框架结构,提出并阐发:(1)对人口数量控制的影响。基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孩子成本—效益发生的变动,在改革前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由于家庭生产和经营职能的恢复,孩子劳动—经济效益、养老—保险效益等重新得到恢复和强化,从而提高了人们生育孩子的预期效益和积极性。相反,在改革力度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孩子成本特别是教育成本显著提高,高收入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削减了孩子的劳动—经济效益和养老—保险效益,诱导人们从多生多育向少生优育优教转变,遂使生育率下降。(2)对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教育素质的影响。关键是追加的孩子智力投资能否带来相应的效益,针对当时“花钱念书不如挣钱跑运输”、“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新的“读书无用论”,提出和阐发按劳分配要体现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倍加原则,适当向脑力劳动倾斜、提高人口智力投资积极性的建议。(3)对人口结构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男孩子效益的提升更为显著,使得一部分人偏爱男性孩子的性别偏好有所滋长。1990年人口普查0~4岁组性别比上升到110以上,已处于严重偏高状态,需要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三)鉴于改革开放上述深刻而深远的影响,人口必须置于这一大环境背景之下,如何兴利却弊地驾驭未来人口变动和发展的趋势,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绪论”具体分析了未来中国人口变动和发展的八大趋势,即人口数量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生产年龄人口所占比例上升、人口老龄化、人口城市化、人口迁移新变动、人口流动增强、婚姻和家庭变动新趋势,颇值得重视。需要将这些趋势放到改革开放之中,寻求解决的路径和决策。

“《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论”,为收入本《文集》2篇总论之一,列在笔者主持的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最终成果的专著首篇。“总论”关于国际背景的阐述,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指出:立足于人口学视角,信息化推进了人的现代化,促进了就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全球化带动全球市场的进一步形成,金融体制接轨为大势所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合作组织日益扩大,发展不平衡和财富不均越来越严重。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人口、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重点阐发经济转轨,包括: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式由外延为主转变到内涵为主;社会转型,由政府主导型转变到社会服务型;人口转变,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进入“转变后”人口阶段。在国际“两化”、国内“三转”大背景下,提出和阐述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三步走”宏观思路。第一步,把高生育率降下来,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的转变。第二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直至实现人口的零增长;同时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第三步,零增长以后,由于人口的惯性作用将呈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再依据届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作出理想适度人口的抉择。这样的理想适度人口是全方位的,不仅数量是适当的,而且素质是比较高的,年龄、性别等的结构也是合理的。如此“三步走”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第二步也已经走过10年的路程,预计可在2030年前后完成,第三步则是实现人口零增长以后的事情,现在能够做到的是测算出其后的人口变动和发展趋势,为最终实现全方位适度人口目标奠定基础。当前的人口发展战略,应锁定在以人口零增长为主要目标,包括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的全面发展上,并且有利于向下一步全方位适度人口过渡。

一般情况下,绪论和总论篇幅不很长,力求对全书作出提纲挈领的概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之相比,前言和序要更短一些,目的是起一点儿“提神”的作用。选入本《文集》的前言一篇是“《中国人口政策60年》前言”。该“前言”开始,摆出对中国人口政策持不同观点的5本论著,接着1980年从本人作为首次中国人口学家代表团成员出席在美国举行的国际会议的争论起笔,说明不同观点由来已久。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总是可以说服人的。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特别是30年来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赢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赞同;当然,不赞同者和反对者,至今仍然有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碍大局。开展不同观点的讨论和争论是必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地阐发中国人口政策提出和制定的社会背景、理论依据、主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实施的效果。《中国人口政策60年》,就是本人亲历1980年人口政策出台和30年走过的不平道路,加以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诠释的一部实证研究专著。说它是实证研究专著,是因为研究的实体内容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而具体的阐述,不是经验式的总结,而是学术性质的讨论。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用“30年河东、30年河西”发展和辩证的眼光分析,开展与时俱进的研究。

选入本《文集》的9篇序,以“《人力资本开发研究》序”为例说明。该“序”着眼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视野,在概述自古典学派人力资本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近年来的主要发展,立足货币资本获取与投资由单一竞争向多元竞争转变的基础上,着力阐释强化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力资本研究取得长足进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破解当前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消除贫困、合理利用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难题,在某种意义上,开发利用好人力资源、不断增强人力资本积聚的能力、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本强国是关键。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李玉江教授主持的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力资本时空结构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研究”课题,同时获得与该课题接近且与之形成交叉研究的教育部和山东省支持的两项课题,最后完成《人力资本开发研究》专著,很有现实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序”介绍了该专著有关内容,包括: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区域人力资本变动、“极化效应”显著、人力资本存量区域差距呈倒U型趋势、对可持续发展构成逆向变动,以及方法论等的创新之处,该专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英文论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口科学同其他许多社会科学一样,加快了走出国门、交流切磋和融入世界的步伐。然而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少学科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从而妨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笔者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20世纪50年代笔者所在的初中、高中,外语一律开设俄语,进到大学仍然学习俄语,因而总共学了8年俄语。转入人口研究以后,发现俄语应用的范围过于狭窄,只好自学英语,一直处于“瓜菜代”低水平。不过深知,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研究走出去、融入世界十分必要,也就增加了几分责任感。经帮助加上本人努力,先后发表20多篇英文论文,还有10多篇日文、俄文论文,最多语种的是列入《中国基本情况丛书》的《中国人口》一书,笔者为合著第一作者,除中文本外,还译成英、法、俄、德、日、西、阿拉伯7种文本。其中的一个机遇,是1988年笔者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和《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时,与美国艾勒顿出版公司(Allerton Press,INC)签订了一项10年协议,由他们翻译每期《中国人口科学》杂志1/2~3/4文章,出版英文版《中国人口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向各国发行。由于国外翻译水平较高,加上文章较有意义,选入本《文集》13篇英文文章中,有6篇来自该英文杂志。其余7篇或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或为学术交流演讲稿。13篇英文论文,主要涉及中国人口问题、人口发展战略、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人口素质、人口政策等内容,力图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推出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人口科学发展。

附录。同《文集》前三集一样,是学术界和相关媒体对笔者研究工作和取得成果的报道和评介。这些报道和评介不一定十分准确,不过还是表达出一种观点,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因而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附录于后,以供参考和指正。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