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历史走到20世纪即将结束和2l世纪行将来临之际,全国社科基金设立民族人口研究项目,意在对56个民族人口的来龙去脉、现状特点、未来走势等分别作出研究,留下历史民族人口的记录,无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一想到世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接受这项任务就犹如举步维艰地在攀登喜马拉雅山;一想到世居在福建省和台湾省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又仿佛置身于无垠大海的一只船,在同风流搏击中艰难地行进。好在中国有句古训,叫做“知难而进”,正是因为困难,搏击和奋斗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有领导和众多同行的支持,完成也是有希望的。如今《中国民族人口》(一),包括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人口即将付印,第一缕希望之光即将变成现实,随之而来的全部完成的希望之光也依稀可见,因而也就有了更大的希望。
“民族”一般指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并以相近经济生活方式为基础的人的群体。“民族”由“民”与“族”合成。“民”即人民、大众之意;“族”则有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据考证,“族”字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曾出现过,古代通“镞”,即箭头。后在“矢”、“丛集”之意上推演引申,赋予聚众、群众、聚集意义,表达有某种血缘关系的人的群体,形成亲族、家庭、氏族、王族、宗族等概念。显然,这里的“族”不是民族的概念,古代的民族直称羌、狄、夏、番、匈奴、女真等,均不加“族”;如加则加“人”或“民”。直到19世纪晚些时候,“民族”一词才开始出现,但意义并不确切,常同“种族”、“人种”等概念交织在一起。进入20世纪后,“民族”含义逐渐清晰起来,应用也多了起来;不过仍与“民”、“人”混用,既称某某族,也称某某民、某某人。后来由于“民族”一词的高频率使用和广泛地应用,意义的进一步明确,一提“族”很自然地想到“民族”。但是作为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大类总体的“族”,有着更为宽泛的含义,如“水族”、“芳香族”,“上班族”、“追星族”……“族”只有同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并以相近生活方式为基础的人口和人种联系起来形成的人群,才称得上我们所说的民族。中国56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与世界其他民族比较,在数量、素质、结构变动中具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制约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因而研究民族人口,对于推进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