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全国生育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序
在线阅读 收藏

在人类长达400多万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生育过程以及同生育有关的文化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原始人的自然生育、生殖崇拜,农业社会追求多生多育、多子多福,到现代社会人们崇尚优生优育、发生生育观念的改变,折射出在生育问题上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升华,本质上反映的是文化的变动。这种生育文化的变动,在中外文化发展史上早已引起注意:文化学注意到生育这一范畴表现出的文化的内涵;人口学研究中,也注意到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影响。1662年被誉为“人口学之父”的格兰特《关于死亡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一书发表,揭开人口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序幕。其后人口学沿着具有统计意义和边缘交叉学科两个方向发展下来,而无论哪个方向,都涉及文化,涉及人口与文化变动、发展的研究。不过从发展的角度观察,历史越往近追溯,文化研究对生育关注的程度有所减弱;而人口研究则相反,对文化关注的程度则不断加强。西方关于生育率的理论中,不乏有关于文化的论述,尤其是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布莱托曾将“社会和文化因素”与“夫妇和家庭户特征”、“认知能力”并列为决定生育的“三大基本因素”,给文化以很高的定位。联合国1983年发表的《生育率与家庭》综合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中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克罗拉邦生育率的下降同经济、教育的发展关系不很大,主要表现出包括文化在内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观察,国外关于生育的文化研究还不很多,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较有影响的,当属宗教文化方面的研究,不同宗教信仰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受到青睐。中国的情况也相类似,虽然早已注意到文化在生育中的作用,形成比较系统的一套传统的生育理念,但是并没有提到生育文化高度认识和作出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和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家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切实控制人口增长,出现30年来生育率长期持续下降,实践为科学研究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这种背景下,生育文化被提了出来,并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广泛开展为契机,获得迅速的发展。同时,随着近年来文化研究的深入,文化研究中涉及生育方面研究的增多,生育文化研究中出了一些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值得提出的是潘贵玉主编、陈胜利等副主编的《中华生育文化导论》,以及2003年4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的全国生育文化科学讨论会提交的一批论文。这些成果对生育文化的定义、基本范畴、涉及的主要领域、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对如何发挥文化因素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中的作用作了实证分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和建议,代表了目前的研究水平。会议主办单位将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搜集起来,进行了编辑和筛选出版本《论文集》,无疑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一次检阅,是对未来研究的一个实际的推动。

应当看到,尽管生育文化研究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果,但是无论研究的深度还是研究的广度都是很不够的,亟须作出深入一步的研究。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立足于学科前沿,合理吸纳国内外研究成果中的科学成分,对生育文化作出反映其本质的科学的抽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可谓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体现生育文化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原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谋求创新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论文集》的出版不仅是以往研究成果的汇集,表明我们已经走过的路程,而且是一个新的起点,是集众学人研究之所长,向着未来新型生育文化理论的创立而进军的一个新的起点。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