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开局之年。这一年,由麦多斯(D.L.Meadows)等人撰著的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发表,提出若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保持过去增长水平不变,则100年内将达到地球的极限,因而必须实现零增长。也在同一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在强调人是环境产物的同时,指出人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在计划自己的行动方案时应当考虑到环境造成的影响,首次提出“合乎环境要求的发展”,“无破坏的发展”,“连续的和可持续的发展”等概念,将可持续发展提到世人面前。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HarlemBrundland)主持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出带有定义性的解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取得较多共识。1992年18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聚会,其中有102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l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一系列文件,否定了以GDP为主要目标、不顾环境后果的发展模式,各国相约会后分别制定本国的《21世纪议程》。1994年在埃及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关于国际人口与发展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的重要命题,是对《2l世纪议程》的重要补正。
中国政府履行国际会议承诺,于1994年3月颁发《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阐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目标和行动方案,可谓率先垂范。同年7月,来自20多个国家、13个联合国机构、20多个外国有影响企业的170多位代表在北京聚会,制定了《中国2l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以上情况表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行动纲领提出和加以阐发的。那么可持续发展有没有理论作支撑或者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呢?笔者以为,是有理论支撑或者存在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它的理论基础或曰基本理论,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本理论。不过这里的以人为本或人本理论,与罗森塔尔、尤金在哲学词典阐述的不尽相同。这里的人不是脱离社会的抽象的“一般人”,而是处于具体时代、具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当代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资本比自然资本、产出(生产)资本具有更大价值;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包括全方位的适度人口论、资源稀缺论、生态系统论、总体经济效益论、社会协调发展论。即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人口、资源、环境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鉴于上面的分析,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研究对人口、资源、环境给予更多关注。不久前,在一次聚会中与国土资源部赵超英先生谈起,他新近完成一部书稿《国土资源、环境、生态与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邀我写一篇“序”。我们虽然素昧平生,但是谈论起来共识很多,于是便欣然应诺。赵先生积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收集大量典型事例和数据,写成了书,实是难能可贵。该书在合理吸纳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力求在可持续发展难点上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运用大量翔实资料展开分析,提出可供政府决策选择的建议,具有参考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期望有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