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本人作为审稿人之一,参加了宋健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书稿讨论。当时科学家们取得较多共识,认定银河系中最老恒星的年龄为100亿~150亿年,地球的球龄约47亿年,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出现在距今23亿年前,人类诞生的历史当在200多万年。后来非洲、中国等的考古发现,将人类出现的历史推进到400多万年前,给原始人的出现、进化和发展,留出了更大的空间,也大大拓展了人口学、人类学、种族学、民族学等的研究空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虽然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就总体而言仍同民族人口大国不相称,特别是民族人口研究。为了填补这方面研究的某些空缺,“中国民族人口研究”被列入“九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按照原定计划,分别出版几套合订本,将55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列其中,每个民族独立成卷,包括京族、毛南族。为了推动这两个民族人口的进一步研究,对广西民族人口研究和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除列入《中国民族人口》统一出版外,现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另出版单行本《中国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应两书主编之邀,作一序,发表一些意见。
京族、毛南族以世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主,以其居住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称这两个民族为我国南方的海洋民族和山地民族。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京族人口有22517人,毛南族人口有107166人,分别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0.002%和0.102%,属于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正因为人口数量较少,加上过去民族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比较落后,造成对这两个民族尤其是民族人口方面的研究甚少,这次两个民族专著的出版,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课题同志在组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副校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研究所所长央吉教授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多方查找资料,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汲取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创造性研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纵观全书,这本专著站在新世纪起点上,力求学术创新是最大的特点和贡献。首先,课题组在组长带领下,查阅了能够得到的所有关于京族、毛南族的文献,在认真分析基础上,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供了可以经得起推敲的数据资料,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某些空白点。其次,课题组深入京族世居的“京族三岛”和毛南族世居的毛南山乡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及富有活性的现实资料。客观地说,这种调查十分艰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而取得调查材料价值更大。再次,严格进行规范化研究。课题组遵照《中国民族人口》总编委会要求,按照人口学规范开展研究,从京族、毛南族的起源与变迁、人口规模与分布,到人口身体素质与文化素质、人口自然与非自然结构,再到生育、死亡、婚姻、家庭、人口预测与人口发展,分析研究体现了较强的人口学规范性,这在少数民族人口研究中也是可贵的。又次,进行了预测和交叉研究。本专著对未来京族、毛南族的人口变动,分别作了预测,描绘了21世纪特别是21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期间,两个少数民族变动和发展的趋势、图像,提出了相应的决策选择。对两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了考察和分析,阐发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并结合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出和阐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和方略。可贵的一点是,所有这些分析研究,都尽可能地站在时代前沿,尽可能吸收国内和国际社会已有研究成果,尽可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提出改革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证研究价值。
读了《中国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一书,颇有感慨,觉得作者们是“用心”写作的。这里的“用心”有两重含义:一是用“心思”,即有思想、有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上力求创新;二是“用心”中的“用”非同一般的“用”,是一种严肃、认真、科学的应用和使用,不是草率的“拿来主义”随便地使用。那么,还有“不用心”写书的吗?恐怕也是有的。就社会科学特别是人口学界而言,“不用心”写作而出书者也不能说没有。这也难怪,在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支配下学术炒作的出现有着某种可理解性,但是仅仅是“理解性”而已,却绝不是“正宗”,不是方向,不是学术繁荣和发展之路,应当立上一枚挡箭牌:此路不通。包括民族人口在内的中国人口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只能靠那些脚踏实地、深入实践、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又能站在时代前沿、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之所长、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随着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动,我们相信,这样的研究队伍会不断壮大起来。民族人口学和整个人口科学应当也一定会有新的发展和新的作为,在“后小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