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并且可以创造出令世人惊奇的业绩。但是,像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等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不大可能超越的,弄不好,由于人为设定的发展轨迹长期严重地偏离甚至背离历史规定的自然必然性道路,因违规“超越”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将会越来越严重,发展的成本和代价日益累积,有悖于社会公众的理性预期,最后还得回过头来重新按规范走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曾经批判过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将其说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然而20多年后,这种计划经济走到历史的尽头,终于让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不能理解为定语,绝不是独立于一般市场经济之外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是状语,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因而是通行一般市场规则的市场经济,即以市场主体法人化、要素流动市场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法人化主要是指在市场上大家都以平等的法人身份出现,可谓“市场无上级”;要素流动市场化(包括资金、产品、技术、劳动力等各种要素)主要是指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再生产环节中资源配置的实现,都要靠市场来完成;宏观调控间接化主要是指不能把市场经济理解为毫无计划的经济体系,只是这种计划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手段调拨来实现,而主要是通过市场供求、竞争、价格、税收、必要的补贴来调节;经济运行法制化主要是指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彼此都要按照法定的游戏规则办事,经济运行在法律监督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基于这样的认识,计划经济可形象地比做依靠人们搬动的被动经济,市场经济则是依靠自身内在动力流动的主动经济,人、财、物按照一定的规律流动是市场经济主要而显著的外在表征。
联系我国实际,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形成始终同流动人口的增强分不开,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过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开始人们对于物的流动即物流比较看重,生产需要的原材料供给,产品销售链接,贸易物流状况等,都是政府和厂商所首先关注的对象;而对于包括劳动力在内的人口流动即人流,则不大重视,这同我国人口和劳动力过剩不无关系。后来人们的观念逐渐改变,发现人才、劳动力的流动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竞争最终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尽管这时中国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但是从一开始经济的发展就是多层次的:既有传统的工业化,又有广泛吸纳“后工业化”先进科技成果的现代化,是立体推进的。站在全球高度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人类发展最有影响的事件,是地球的“财政赤字”:在此之前,人类消耗的是地球资源的“利息”,非再生资源供给无忧,再生资源基本维持在供求平衡状态;在此之后,人类消耗的是地球资源的“利息”+“本金”,发展走到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历史转折关口。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01-1985)认为:“经济增长的同时必定伴随着流行价值观念的迅速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因。”
市场经济与流动人口的结合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升级,成为新世纪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发展理念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是流动性经济,首先是人口的流动性,但是,人口流动性又必须和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和市场体系的有效运行才得以完成。因此,建构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尤其是建构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有利于劳动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偏好而自由流动的现代市场体系,从而拆除不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各种制度壁垒如户籍制度等,就变得极其重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的是人口发展和人口现代化,这是其他一切发展的根本解释变量。但人口发展过程首先是人口按照自己的意愿偏好而自由流动的社会过程,人口现代化是其他一切现代化的强力引擎。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流动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流动人口二三百万。2000年人口普查,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流动人口为14439万人,扣除2707万人本市区内人户分离的其他街道人口,其余11732万人可视为跨省和省内的流动人口。其中流入市镇的流动人口占78.6%,流入农村的占21.4%,农村人口流入城镇扮演着流动人口主力军的角色。预计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20年这一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间,中国人口的行业分布和就业分布,或称之为中国在新世纪的人力资源配置格局,必定会发生重大的社会变化和历史变迁,流动人口在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将保持相当庞大的数量。其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动能不可低估,对市场化率的提升不可低估,市场经济与流动人口研究仍将是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强化、深化、广化和续化市场经济与流动人口研究,就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而且更具有对策性的巨大调控运作价值。
俞宪忠教授的《流动性发展》一书,是研究市场经济与流动人口关系的一部力作。该书紧密联系中国改革开放实际,沿着市场经济建立健全发展的历史变迁轨迹,从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高效率运行的视角切入,考察流动人口增强的态势;同时从流动人口、劳动力流向流量,探讨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俞宪忠教授的研究视野较为开阔,他在吸纳西方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始终把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视为最富有市场经济特征的人口现象,并将其作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其他一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和达到帕累托最优分布的根本解释变量。尤其是俞宪忠教授立足于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科学思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出发,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在人力资本市场、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人口流动与资源配置、人口现代化和人口流动化发展路径、适度流动人口及其人口流动规律、新型人口城市化框架、就业与救助、政府职能创新、制度现代化和人口学科创新等领域所作的创新研究,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重要问题,很值得人口学界、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等理论界、关心中国社会发展命运的有志之士们给予高度重视。自然,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还必须着眼于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行。